连日来,高温炎热,婺城区塔石乡的山风却格外清凉。在乡卫生院旁的民俗小院“枫溪驿栈”,记者见到了今年83岁的陈培德老人。他精神矍铄,谈笑风生,热情地同记者打招呼。
“我这只耳朵现在听得清楚多了。”他指了指自己的右耳,声音带着几分激动,“多亏了傅医生!”
2024年夏天,陈培德来到塔石乡避暑,因膝盖疼痛找到塔石乡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傅卫明,接受针灸治疗。治疗过程中,傅卫明发现了陈培德在听力上的问题。“当时左耳几乎听不到声音,只靠右耳在听,听力也大不如前。”陈培德回忆道,“傅医生听了就说,要不我给你试试针灸?我也没抱太大希望,没想到当天晚上,右耳的声音变得又大又清晰。一个疗程下来,听力明显改善,现在听人说话清楚多了!”
今年7月中旬,陈培德第六次来到塔石乡,再次找到傅卫明进行巩固治疗。他说:“我回去后逢人就讲,傅医生的针灸真‘神’了!我这老耳朵都‘听’回来了。”陈培德把上述看病的经历发到网上后,引发众多患者共鸣,闻讯前来试针的患者也逐渐增多。
“第一次扎完,陈老就说耳朵‘通了’,这给了我很大信心。”傅卫明笑着说。傅卫明是塔石乡岱上村人,他出生于中医世家,受外公的影响,自1991年毕业后,他便一直在山区卫生院从事基层卫生工作。有一次,上级要调他进城,他婉拒了,说:“多年了,我对家乡有感情,乡里的患者离不开我,团队也离不开我,我愿意在塔石乡卫生院干到底。”
每天清晨七时,傅卫明就开始接诊。他的诊室不大,却常常挤满从周边乡镇乃至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傅医生,你是真心为我们病人着想啊。”在角落的床边,81岁的傅文顺缓缓起身。在一段时间的针灸康复治疗后,这位中风后一度卧床的老人,如今已能独立行走。
直到下午三四点,诊室稍歇,傅卫明和团队围坐一起,分析病例,讨论手法,复盘治疗过程。“对待患者时要注重人文关怀,问诊时要仔细检查,实时和病人交流。”他一边复盘一边分享自己的经验,“我们边做边学,边学边改。”
“我做针灸理疗有几十年了。”谈及初心,傅卫明语气平和,“农村老人多,慢性病、疼痛问题普遍,耳聋耳鸣也越来越多。西医在基层受限,我们就想,能不能用传统中医的方法试试?”
起初,他主要治疗腰腿痛、肩颈病等疼痛类疾病,疗效显著,口碑渐起。直到陈培德无意中提到耳聋,傅卫明决定“试试看”。从去年9月到今年7月,乡卫生院陆续接诊了240多位耳聋耳鸣患者,有效率达到55.1%。“虽然不是人人见效,但能帮助一部分人改善生活质量,我就觉得值得。”
随着患者增多,傅卫明意识到,仅靠一人之力难以满足需求。傅卫明的团队有4个助手,短的跟了4年、5年,长的20年,傅卫明将多年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针灸不是简单的扎针,得对患者负责。”傅卫明说,“徒弟们先在我身上扎,让我感受他们的手法。穴位准不准?深浅够不够?力度对不对?都得过关。”
除了坐诊,傅卫明还带领团队定期下乡巡诊。每位医护人员包干几个村,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医上门,开展健康科普。“山里老人不容易,有的住得远,来一趟卫生院要走几里山路。”傅卫明说,“我们多走一步,他们就少受点罪。”他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泥泞的村道上,手机里存有乡里每位老人的电话,药箱里装着银针、艾条和一颗炽热的心。村民见了他,都亲切地喊“傅医生来了”。
此外,傅卫明并不满足于“闭门造车”。他常说:“中医要发展,就得走出去。”只要有空,他就去拜访名师,参加学术交流。今年,也有八批来自绍兴、嘉兴、衢州、义乌等地的医疗团队专程前来观摩,相互交流学习。
“其实不是谁更厉害,我们都是在摸索中验证,在实践中提高。”傅卫明坦言,针灸是老祖宗的智慧,我们要把它用好,更要让它在基层活起来。
一针入穴,唤醒的不只是沉寂的耳蜗,更是山乡百姓对健康的希望。在这片青山绿水间,一位基层医生用三十多年的坚守,诠释着何为“医者仁心”。(记者 刘琳婕)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