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渐远,秋意微凉。当假期自由的欢歌逐渐淡去,新学期的序曲正在悄然奏响。每到此时,“开学”二字便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弦。家长既期盼孩子能以饱满的姿态开启新的成长旅程,又常常困扰于他们的拖拉、焦虑与抗拒。“收心”成了家长们的必谈话题,也成了亲子冲突的易发地带。
如何化解这份焦虑?其关键不在于开学前夜的催促与说教,而在于是否读懂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信号,是否掌握了科学引导的“心”方法。为此,记者特别整合了教育专家与心理治疗师的专业见解,策划了本期“收心”专题,旨在助力家长陪伴孩子完成一场平稳、积极的心理过渡,不仅为新学期蓄满能量,也收获一份面对变化的从容与智慧。
“收心”先收“焦虑心”,读懂孩子的情绪信号
假期尾声,总能看到这样的对比:有的孩子自觉调整作息,整理书包,眼里闪着对新学期的期待;而有的孩子却“封印”在床上,作业拖到最后一刻,一提开学就唉声叹气,甚至“头疼、肚子疼”。
如果家里孩子属于后者,请先勿焦虑,更不要责备。金华市青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高级教师、家庭教育专项高级指导师吴慧莲指出,“‘收心’本质上是心理适应的渐进过程”。这绝非一句“别玩了”就能解决,它更像一场精密的“心理调频”,需要帮助孩子从“假期模式”平稳切换到“校园模式”。
孩子表现出的所有抗拒、拖延和焦虑,都不是故意捣乱,而是其内心真实困境的外在信号。他们可能是在表达对未知环境(新班级、新老师)的恐惧(分离焦虑),也可能是在用逃避来应对未完成作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羞愧感(作业拖延)。他们可能是沉迷于电子产品带来的即时快乐(沉迷网络),也可能是被升学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陷入对失败的恐慌(学业焦虑)。
读懂这些行为背后的“核心需求”,是家长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支持。此时,家长的理念与心态至关重要。金华市第二医院中级心理治疗师、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胡颂建议遵循三大核心原则:
以身作则,营造氛围。要求孩子早睡,自己却熬夜刷手机,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请全家同步调整,共同营造安静、有序的“预备开学”环境。
沟通鼓励,代替命令。多用“我们一起来准备新文具吧”的邀请,代替“别再玩了”的指令。引导孩子回忆校园趣事、可爱同学,激发其对重逢和新知的期待。
循序渐进,尊重规律。生物钟和心理状态都需要缓冲期。提前一至两周,每天做15分钟的微小调整,远比开学前夜的“断崖式”切换要科学、有效。
当家长放下“必须立刻完美适应”的过高期待,理解孩子正在经历一场内心的波澜,就能从焦虑的“监工”转变为温柔的“领航员”。收心,首先收的是家长的“焦虑心”。用理解和陪伴代替催促和指责,家长送出的将不再是压力,而是孩子开启新航程的坚实底气。
“对症下药”,破解六类“收心难题”
每个孩子的“开学综合征”表现各异,背后是不同的心理需求。吴慧莲总结了六类常见类型,并提供了精准的破解策略。请家长们“对号入座”,为孩子找到专属“钥匙”。
类型一:分离焦虑型(常见低龄段或转学生)
表现:紧抓家长、哭闹“不想上学”、担心“新老师同学不喜欢我”。
破解之道:核心是重建安全感。家长可提前带孩子参观校园,玩“找教室”游戏;准备一个“安心小物件”,如全家福或熟悉的书签;告别时,明确告知接他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用“可预期的重逢”给予孩子掌控感。
类型二:作业拖延型(全学段高发)
表现:开学前疯狂补作业,甚至谎称“作业丢了”。
破解之道:核心是减轻愧疚,重获掌控。此时切忌指责!应帮助孩子拆分剩余任务,用“今天只完成两页”的小目标降低畏难情绪,并用共情话语“我知道玩忘了,现在每天补一点来得及”来安抚。对高年级孩子,可协商“责任自担”,让其体验自然后果,如“开学被批评,可自己向老师解释”。
类型三:作息紊乱型(全学段通病)
表现:熬夜晨昏颠倒,上课哈欠连天。
破解之道:核心是让生物钟回归。推荐“15分钟渐进法”,每天比前一天早睡、早起15分钟。给大孩子自主权,采用“行为契约法”(如准时起床兑换自主时间)。最关键的是全家同步调整,营造早睡早起的家庭氛围。
类型四:沉迷电子产品型(初高中生高发)
表现:手机不离手,断网后暴躁易怒。
破解之道:核心是提供替代性娱乐满足。用“家庭公约”(规定使用时长和条件)代替粗暴没收。更重要的是,提供替代选项,如“一起去打球还是拼模型”,用有趣的现实互动转移注意力。
类型五:学业压力焦虑型(升学段尤甚)
表现:失眠、反复询问“跟不上怎么办”、疯狂买教辅。
破解之道:核心是化解对未来的恐惧。帮助孩子用“小目标”化解大压力,通过实现小目标积累掌控感。家长也可分享自己当年的失败经历,能有效降低孩子的完美主义焦虑。
类型六:节奏脱节型(旅行归来常见)
表现:开学前夕仍心浮气躁,无法静心。
破解之道:核心是完成心理认知转换。家长务必提前结束旅行,安排“收心过渡日”。巧妙利用“旅行记忆”衔接学习,如把照片做成PPT鼓励分享,将旅行见闻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识别真问题,满足核心需求,用科学的方法代替粗暴的指责,帮助孩子扫清障碍,真正地“安心”又“收心”。
助力平稳过渡
一份收心“日程表”
理念懂了,问题明了,更需要一份清晰的行动指南。胡颂建议将“收心”分为三个阶段,请从容不迫地和孩子一起执行。
启动期:软着陆,逐步唤醒(2-3天)
开一个家庭会议:以“暑假总结与新学期展望”为主题。鼓励孩子分享假期最开心的三件事和一个小遗憾,再自然过渡到讨论新年级、新科目,需要准备哪些学习用品。让孩子参与决策,激发主人翁意识。
学习预热:设置每日固定的“静心时间”(小学生30分钟,中学生1小时)。内容可以是亲子阅读、练字、整理旧笔记或浏览新课本目录,重在找回学习的感觉。
电子管控:共同商定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并开始严格执行。
深入期:模拟开学,高度同步(2-3天)
作息完全同步:从起床、三餐、午休到晚上学习、就寝,严格按学校作息表执行。
作业收官:陪伴孩子全面检查暑假作业,确保全部完成且质量过关,切忌最后一天熬夜赶工。
物资准备:根据清单和孩子一起采购并整理新学期的学习用品,并一起清洗书包、整理书桌,打造整洁高效的学习环境。
饮食调整:减少零食饮料,食谱向营养均衡的学校餐靠拢。
冲刺期:身心到位,满怀期待(1-2天)
心理调适:再次谈心,聊聊对新学期的期待,接纳孩子可能有的小情绪,给予鼓励。
细节确认:核对开学报到时间、所需携带材料、校服是否合身。
创造仪式感:可以全家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庆祝假期的结束和新学期的开始;或者让孩子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物和书包,仪式感能赋予生活新的意义。
金华传媒记者 朱意 陈缘萍 通讯员 吴慧莲 胡颂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