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晓倩)立秋已过,婺城市区的热浪仍未消退,午后户外温度逼近40℃,走在街头片刻便汗流浃背。而驱车前往沙畈乡白沙源村,刚驶入村口,裹挟着草木清香的风便迎面扑来。
“这里不用开空调,坐一会儿就浑身凉快,气温比市区低七八度!”在白沙源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里,76岁的倪秋萍坐在通风的大厅里,笑着向记者展示她的“避暑生活”。自2017年第一次来此避暑,今年已是她在这里度过的第九个夏天,而像她这样“追着清凉”来的老人,还有20多位,他们中不少人已连续十年在此养老。
从“胸闷乏力”到“登山健步”,好环境成康养“良药”
“以前在金华市区,一到夏天就胸闷、早上没力气,总觉得憋得慌。”倪秋萍回忆道,8、9年前,她经朋友推荐来到白沙源村,住了几天就觉得精神头足了,“这里空气好、水好,还安静,早上起来跟着老朋友们散散步、打打拳,晚上开着窗户吹山风,睡得特别香。”倪秋萍说:“94岁的李老师在这里住了六年,前几天还跟着儿子儿媳一起登山登顶呢!”
“水好、空气好”并非口头夸奖。白沙源村地处婺城西南山区,不仅是金华市的饮用水保护区,也是金华南山自然保护区的中心村。“白沙源,顾名思义就是白沙溪的源头,我们水自然好。”村党支部书记汪云根告诉记者,村民们的饮用水基本来自山间活水,甚至许多周边地区的市民都会专门前来,带上几桶山泉水回家。除此之外,记者在环境负氧离子白沙源监测站看到,这里的负氧离子浓度高达3258个/立方厘米,“早上6、7点钟的负氧离子浓度更高,这个数据能达到5000多。”汪云根说。
除了宜人的自然环境,贴心的服务更让老人们暖心。“想吃粽子,他们第二天就安排;想吃汤圆,当天就能端上桌。”倪秋萍提到,村里的干部们常来询问需求;若有老人突发不适,村干部会第一时间联系120,护送就医。食堂采用“自助选餐”模式,菜品多是村民自种的纯天然蔬菜,老人们可根据口味自由挑选,“我们提的意见,他们都能听进去、改到位,就像在自己家一样自在。”
床位提前两月“预订一空”,口碑相传的“养生宝地”
“每年5月就得给村书记打电话,晚了就没房间了!”据了解,目前,白沙源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现有13个房间、26个床位,均为双人房,每年6月底至9月初的避暑季,床位都会被提前预订一空。
“最开始哪想到会这么火!”汪云根告诉记者,2014年项目刚运营,没有刻意宣传,全靠“老人带老人”——住过的老人觉得环境好、服务贴心,就把朋友介绍过来,“杭州、上海的老人都来,这两年金华市区的老人占多数,不是外地老人不来了,是房间不够了!”汪云根无奈又自豪,每年夏天,咨询电话不断,“有位老人从2014年开业就来,如今已连续住了12年。”去年,还有一位70来岁的香港同胞,回来探亲时在这住了两个月,临走时连连称赞“比城里舒服”。
为何这里能吸引老人“年年回头”?除了环境与服务,“性价比”也是关键。据了解,康养服务按人头收费,每人每天80元,包吃包住,一月起租。“刚开始运营的时候是收40元每天,这几年才涨到80元每天。”这个价格,对比城里养老成本,让不少老人直呼“划算”。“现在来的都是老熟人,一开始互不认识,住久了都成了好朋友,每年约好一起过来。”汪云根说。
村集体运营+“会员制”,把“避暑经济”做成“长久事业”
最初村里利用闲置资源打造康养服务,初衷是“以老养老”——既为外来老人提供避暑养老场所,也为村里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如今已运营12年,已经成为村集体的“特色项目”。
“今年乡党委政府给我们提了‘避暑会员制’,既能稳定客源,还能扩大影响力。”汪云根说起接下来的项目规划,眼里满是期待。为了让康养服务实现“可持续运营”,村里创新推出“会员制+入股”模式。“村民1万元一股,每年保底分红500元;外来老人按房间入股,1万元一股,既可以抵房费,还能参与分红。入股都随自己意愿。”汪云根解释,这种模式不仅稳定了客源,还让康养服务有了扩大规模的资金。
此外,康养会员需引进10名老人入住康养中心,“这样我们扩建后的房间也就不愁客源了。”他所说的扩建,是指盘活村内闲置的学校教学楼。“小楼一共3层,计划改造成30多间房,预计明年暑假前就能投入使用。”汪云根领着记者去看扩建场地,“扩建后,夏天对外做避暑康养,淡季就给本村70岁以上老人集中供养,这样房间全年不闲置,还能保障本村老人冬季的安全。”
如今的白沙源村,不仅靠康养服务吸引八方来客,更发展绿色小水电、公益林流转等生态产业,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连续两年超百万元。层峦叠翠间溪水潺潺,目之所及皆是清新,村民们生活也暖意融融,70岁以上老人享受居家养老免费送餐上门、学龄孩子在“春泥计划”护佑下成长……诸多举措让村民们浸润在民生温度里,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