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马晓芬)日前,走进婺城区琅琊镇山后金村的冷水茭白基地,成片的茭白迎着风翻滚着绿浪。种植户张洪森带着工人,手拿镰刀穿梭其间,忙着将成熟的茭白收割、装筐。
张洪森种植茭白已有30多年,今年他种有茭白50余亩,其中单、双季茭白分别有20余亩、30余亩。近年来,他充分利用新品种的优势,扩大新品种种植规模,生产出来的茭白甜度高、口感好、产量大,市场效益良好。
“以前我种植茭白,一年只能收一季,还常有病虫害。现在我种植的由金华市农科院选育的新品种‘金茭3号’,通体雪白没黑点,口感脆甜还能生吃,平均亩产在1500公斤左右,配合绿色栽培技术,4月、8月和11月都能采收,错峰上市根本不愁卖。”张洪森笑着说。
“‘金茭3号’属于单季茭品种,今年刚刚通过我省认定,商品性好,产量高,采收期较短,有效降低人工成本。”金华市农科院蔬菜所工作人员宋瑞琪介绍,“金茭3号”的选育大概经过了10年,基于农村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且劳动力短缺的情况而研发。它突出的特点是,能让种植户在20天左右完成采收,减少劳动力成本。
“金茭3号”自上市以来,供不应求是常态。为了让记者现场看见新品种的风采,张洪森在田里拔起了一根茭白,三两下就剥掉了外壳,直接大口吃了起来。“你看看,又白又嫩,可以当水果喽!”他告诉记者,相比于老品种,“金茭3号”口感脆甜、个子大、纯度高,进入9月份亩产可达2000公斤以上。抗病性强,田间管理简单,病虫害防治也比老品种次数少,让种植户省心。
“金茭3号”的种植不仅推动了琅琊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既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又充实了村民的“钱袋子”。据张洪森介绍,从种植、田间管理到收获,基地要雇佣多名村民劳动,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金华市农科院不断加强技术攻关与模式创新,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在水生蔬菜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方面,成功育成“金茭3号”“浙茭3号”等优质新品种,覆盖全国60%以上的茭白栽培面积,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超500万亩,“特色水生蔬菜新品种选育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应用”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地市农业科研院所支撑地方产业发展十大典型案例”。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