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古镇雅畈:在岁月肌理里打捞“人间烟火”

2025-09-15 09:08:2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潘丽娜

  “民风彪悍”,一个带着刀锋般冷硬感的词汇,常常轻易地贴在雅畈古镇的额头上,像一块不易揭下的膏药。世人眼中,似乎这里只有横眉冷对、拳脚相加的喧嚣,却极少有人愿意俯身细听,那坚硬外壳下,温热如初的市井脉搏与坚韧如竹的生存哲思。真正的烟火人间,从来不单单是柔顺与和煦,它更是刚柔并济,在苦难中绽放的坚韧之花,是日常里流淌的温情之水。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与偏见的迷雾,走进雅畈,去触摸那千年古镇肌理下,真实可感、滚烫鲜活的人间气息。

  历史肌理

  瓦市喧嚣与血脉里的韧劲

  追溯雅畈的根脉,它并非天生“彪悍”。最初,它只是武义江畔一个因舟楫往来、货物集散而自然形成的“瓦市”——“瓦畈”。这名字带着泥土的质朴与交易的喧腾。南来北往的船只,满载着永康的铜铁器皿、武义的竹木薪炭、四乡八邻的稻米蔬果,在这里停泊、呼喊、讨价还价。空气中弥漫着河水的微腥、木材的清香、新鲜蔬果的甜润,还有船工号子粗犷的余音。这份原始的商贸活力,是雅畈最初的烟火气,是生计奔波的滚烫印记。

  明清的鼎盛,让这烟火气愈发浓郁。那些依水而建、鳞次栉比的商铺民居,青砖黛瓦马头墙,硬山顶下是遮风挡雨的宽厚屋檐。清晨,卸门板的“吱呀”声此起彼伏,是古镇苏醒的序曲。药铺里飘出草药的微苦,铁匠铺里传来叮当的锻打和飞溅的火星,酒肆茶馆里溢出米酒的醇香和清茶的氤氲,竹器店里堆满了精巧的簸箕、箩筐,散发着竹篾的清新。商贾云集,方言混杂,孩童在鹅卵石铺就的小巷里追逐嬉闹,老人在廊檐下晒着太阳,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收成和儿女。这份喧嚣与安逸的交织,是古镇最日常、最温暖的底色。

  然而,生存的底色并非总是一片暖黄。地理的咽喉要道,既是繁荣之源,亦是纷争之始。战争年代,外敌的觊觎、资源的争夺,像阴影般笼罩着这座千年古镇。那被外界称为“彪悍”的底色,便是在这烟火日常被无情撕裂时,从古镇人骨子里迸发出的血性与韧劲。抗日烽火中,面对日寇的屠刀,青年们的怒吼与抵抗,妇孺老弱的悲恸与坚守,不是野蛮,而是家国大义面前,最悲壮、最高贵的刚烈!这份刚烈在那些刻在残垣断壁的弹痕里,也融入了后人沉默却坚定的基因。当商路受到威胁,田地被无端侵占,那份自发的团结与寸土不让,是守护家园这方烟火延续的本能。这“彪悍”,是生存智慧在严苛环境下的淬炼,是温顺日子无法保障时,不得不挺起的脊梁。它如同古镇坚硬的青石板路面,承载着悠长岁月里的温情,也经历着无数风雨的磨砺。

  烟火深处

  非遗浸润的日常与温热

  若要真正品味雅畈的“人间烟火”,绝不能绕过那些浸润在古镇血脉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陈设,而是鲜活地流淌在雅畈人的呼吸之间,是日常生活的诗意与温度。

  婺州窑火:泥土的涅槃与人性的微光

  雅畈附近的古窑址沉默地诉说着千年的窑火故事。走进至今仍在坚持的古法制陶作坊,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和松柴燃烧的芬芳。陈新华与徒弟们布满老茧的手,在陶泥上游走、揉捏、塑形,动作沉稳而专注,仿佛在与千年时光对话。泥坯在旋转中逐渐成形,笨拙的泥团蜕变成温润的碗、罐、瓶。釉料的调配是代代相传的秘密,入窑烧制则是充满期待的等待。开窑时分,当那些裹着窑灰的器物重见天日,经历过烈火的洗礼,褪去粗糙,焕发出如玉般温润的光泽时,匠人脸上舒展的笑容,是他们最纯粹的喜悦。这窑火,烧的不仅是器皿,更是古镇人对土地、对技艺的虔诚守望,是日子在烈火中淬炼出的温润与坚韧。一只雅畈的土碗,盛过粗茶淡饭,也承载过悲欢离合,捧在手里,传递的是泥土的温热与匠心的执着。

  雅畈斗牛:力量的礼赞与乡土的狂欢

  不同于西班牙斗牛的悲壮惨烈,雅畈的斗牛(省级非遗)是力量与野性的乡土狂欢,是金华斗牛最初的模样。农闲时节,精心养育的壮牛被牵到田野上,开始角对角,力与力的纯粹碰撞。牛蹄刨起的尘土,低沉的牛吼,观众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助威,交织成最原始的生命交响。这不仅是竞技,更是对土地、对耕牛(农人最重要的伙伴与生产力)的敬畏与礼赞。斗牛场上血脉偾张的“彪悍”,恰恰源于最深厚的乡土情结和对生命活力的崇拜。斗牛结束,获胜的牛披红挂彩,它的主人脸上洋溢着骄傲,乡邻们聚在一起分享喜悦,这彪悍的角力,最终化为乡村人们情感的凝聚与宣泄。

  叠馒头、迎蜡烛、龙灯会:

  节庆里的集体暖流

  雅畈的岁时节令,是烟火气最浓烈、人情味最醇厚的时候。“叠馒头”是村民最虔诚的祈祷仪式,层层叠叠的巨大馒头柱子,是村民最真诚的献祭。“迎蜡烛”队伍穿行在夜色中的古镇,巨大的蜡烛被虔诚地抬着,烛光摇曳,映照着人们庄重而期盼的脸庞。祈求平安顺遂的心愿,在光影流转的仪式感中,串联起过去、现在与未来。点点烛光,是古镇人心底不灭的希望之火。元宵的龙灯会,则是古镇最为沸腾的时刻。竹篾扎骨、彩纸覆身的长龙,在锣鼓喧天中蜿蜒游走,家家户户点燃鞭炮,争相“接龙”。龙头所到之处,人潮涌动,欢呼鼎沸。舞龙者汗水淋漓,脚步坚实;围观者摩肩接踵,笑容满面。这不仅仅是表演,更是血脉的共振,是集体的宣泄与祝福。在龙灯蜿蜒的光影舞动中,平日里的界限模糊了,邻里间的温情,宗族的纽带,乡土的认同,在这一刻被点燃、被强化。那份喧嚣里的热闹,汗味里的交融,就是最真实、最接地气的“烟火人间”。

  街巷低语

  市井生活的纹理与温情

  雅畈的烟火气,更细微地沉淀在那些寻常巷陌和市井生活的纹理里。

  老街的清晨与黄昏

  天光熹微,青石板路上尚带着昨夜露水的凉意。古街上,小店的门板陆续被卸下,吱呀声是清晨的闹钟。热气腾腾的早点铺最先苏醒:刚出炉的“雅畈肉饼”,咬一口肉香四溢;豆浆的醇厚、油条的蓬松交织在一起。赶早的乡民、上学的孩童、劳作的人们,围着小桌,或站或坐,一碗豆浆,几根油条,几句简短的家常寒暄,新的一天就在这温暖的烟火气中拉开序幕。夕阳西下,喧嚣渐歇。老茶馆里,一壶粗茶,几碟瓜子花生,老人们围坐,慢悠悠地讲述着陈年旧事或乡间新闻。话题可能从田里的收成到邻家的嫁娶,从古镇的变迁到子孙的学业。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智慧,乡音里裹着浓浓的情谊。这份闲适与絮叨,是古镇最安稳的黄昏注脚。

  手艺人的坚守

  在那间不起眼的老街铺面作坊里,藏着真正的匠心和时光的温度。编竹器的曹师傅,手指在篾片间灵活穿梭,细长的竹丝仿佛有了生命,渐渐成形为精致的篮子、牢固的箩筐。修补锅碗瓢盆的匠人,敲敲打打间,让破损的器皿重获新生,也修补着生活的缺口。剃头老师傅的刮刀在皮带上“唰唰”打磨,手法老到而轻柔,主顾在旧转椅上闭目养神,享受着这份老派的服务与信任。这些手艺人,守着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份与老主顾几十年如一日的情谊,是慢节奏生活里不可或缺的温情坐标。他们沉默地劳作,本身就是古镇烟火气最恒久的组成部分。

  邻里间的“人情债”

  雅畈人表面的“硬气”之下,流淌着极其浓厚的人情味。红白喜事,无需召唤,街坊邻居自动上门帮忙,洗涮切配、迎客送宾,井然有序。谁家遇到难处,一句“大家帮一把”,就能汇聚起力量。张家盖房,李家修灶,同村的人放下自家的活计去搭把手是常事。这种互助,不计工钱,更像一种心照不宣的“人情储蓄”。今日我帮你,明日你助我,在朴素的交换中,编织起一张牢固的温情之网。这份在“彪悍”外表下深藏的守望相助,是雅畈烟火人间最坚韧、最温暖的底色。

  重塑与展望

  让“烟火”温暖“彪悍”之名

  理解雅畈的“人间烟火”,是理解其“彪悍”之名的前提与归宿。那份刚烈,是特定历史环境下守护家园、捍卫尊严所必需的铠甲;而那份烟火,则是古镇千年不息的生命热源,是市井生活的百味杂陈,是非遗浸润的文化体温,是邻里互助的人间至暖。我们要重塑雅畈的形象,绝非要抹去其历史中的刚烈印记,而是要让它回归到烟火人间的真实语境中去理解。

  结语

  彪悍其表,烟火其中,方为雅畈本色

  雅畈古镇,绝不应被简化为“民风彪悍”四个冰冷的汉字。它是活着的历史长卷,是烟火蒸腾的人间剧场。那青石板上,既有商旅匆匆的足迹,也有邻里相助的身影;那马头墙下,回荡过斗争的呐喊,也萦绕着节庆的欢歌;那武义江畔,曾见证过烽火硝烟,也滋养着千年窑火与稻米飘香。

  这里的“彪悍”,是母亲在战乱中护住幼犊的臂膀,是老匠人面对窑变失败后重新起窑的沉默,是乡邻为一户遭难人家重建房屋时挥洒的汗水。它从不指向无谓的争勇斗狠,而是指向对家园、对生活、对传承那份刻入骨髓的责任与守护。

  这里的“烟火”,是清早唤醒老街的豆浆油条香,是婺州窑开窑刹那泥与火交融的微光,是斗牛场上震天的喝彩与赛后的把酒言欢,是龙灯游过家家户户门前时孩子们追逐的笑脸,是老茶馆里氤氲的茶烟与絮絮的乡音,是红白喜事中邻里不请自来的援手。

  这份烟火,是雅畈千年不散的魂,是它最真实、最动人的“人间气”。当我们以敬畏之心走进它,触摸那古墙的斑驳,聆听那巷陌的低语,感受那手心的温度,品尝那生活的滋味,自会明白:雅畈的“彪悍”之名下,跳动着的是一颗温热、坚韧、充满人情味的灵魂。它的魅力,正在于这刚烈与温情的交响,在于这彪悍其表下,那生生不息、至真至纯的人间烟火。这份烟火,足以温暖历史,照亮前程,也终将让世人重新认识这座被低估了的、充满生命韧性与温情的千年古镇。

  (作者系婺城区雅畈镇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