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子涵”“梓萱”“浩宇”等名字扎堆出现,让人窥见一场大规模的“浪漫化”跟风。然而2025年开学季,据说曾经霸榜多年的“子涵”“梓萱”等名字显著减少,事实真如此吗?这届家长又爱给孩子取什么样的名字?对此,记者随机抽取了城区4所小学进行调查采访。
“子涵”“梓萱”不香了吗
开学前,金华市宾虹小学老师王睿给新生写入学通知书时,就发现新生名字中,“yì”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包括奕、逸、翊等。此外,一、子、沐等也颇受青睐,常与其他字进行组合,比如“一诺”“子墨”“沐辰”等。有的家长干脆给孩子取了最简单的名字,单名“一”,或者双名“一一”。
而金华市南苑小学今年的新生名字中,“睿”字出现频率位居榜首,有16位小朋友的名字中有睿字。紧随其后的是宇,出现在15位小朋友的名字中。其他高频字还有泽、宸、雨、昕、妍、梓、语、轩等。“前两年类似‘子涵’这样的流行名确实不少,但是这两年感觉少了,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同名或同音的名字少了。”南苑小学老师汪旭说,“今年的新生中,同名同姓的只有一对,名字读音相同但写法不同的也仅有两对,而且都不是‘梓萱’‘子涵’。”
在金华市东市街小学,老师们对流行名现象并没有特别直观的感受。“叫‘子涵’‘梓萱’的同学,印象中不是很多,倒是‘zi’的使用率挺高的。”该校教务处副主任卢佳说。记者粗粗数了一下,该校本届新生中,名字中带“zi”(子或梓)的共有15人。
通过抽样调查对比,记者发现这批孩子名中的高频字虽写法不同,但读音大致包含了chen、zi、xin、yu、yi、rui等。不少家长为了追求孩子名字的个性化,对生僻字情有独钟。懋(mào)、飏(yáng)、姀(hé)、枨(chéng)、翕(xī)等字都有出现,它们有着美好的寓意,但容易给老师“上强度”。“我有个学生名字里有个‘桤(qī)’,我会误念成‘恺’,两个字实在太像了,还有类似‘茜’这样的多音字,比较容易混淆。”汪旭说。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80后、90后,现在用单名的孩子越来越少。就拿南苑小学这届一年级新生来说,单名学生最多的班级有6人,最少的只有1人。金华市西苑小学今年的新生中取单名的只有14人,东市街小学有10人。此外,“四个字的名字”依然颇为小众。
从事教师行业多年,王睿还关注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新生的姓氏越来越丰富。“记得我念小学的时候,班里一半左右的同学都姓王,因为我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王睿说,现在拿出一个班级的新生名单,同姓的并不多,其中还夹杂着一些不太常见的姓氏,比如过、励、尉、井、占、宫、芦、宣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范围不断扩大,金华凭借自身优势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员在此安家落户,成为“新金华人”。他们的孩子进入本地小学就读,也带来了五花八门的姓氏。
给孩子取名讲究啥
当“子涵”“梓萱”不再是爆款,金华家长给孩子取名更青睐什么风格呢?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般来说,男孩会更偏向使用大气、阳刚的字眼,如睿、宇、泽、宸、昊、轩、哲。女孩则更偏向使用柔美、灵动的字,如妍、昕、悦、玥、语、涵。一些中性字如雨、一、奕、辰等在男女名字中都会出现。
但也有些家长思路大开,走出了不同的“流派”。比如,“唯美派”——知夏、秉秋、羽诗、悠然等名字就透着一股优美的意境,仿佛把四季流转与诗意浪漫都藏进了名字里;“古风派”——兮言、仰止、清欢、越歌等名字好似从古籍中款款而来,充满传统文化的温润气息;“俏皮派”——吴优、李仪、杨光、钟声等名字满是童真巧思,藏着让人会心一笑的小意趣。
有些双胞胎的名字则意味深长,两个名字连在一起就有了浓浓的故事感。比如,有一对双胞胎取名可言、可甜,两个名字凑在一起,既是“有话可说”的鲜活,又是“甜蜜相伴”的温柔,藏着家长对儿女“彼此陪伴、一生明朗”的期许。还有一对双胞胎叫思之、行之,“思之”是“遇事多思量、心里有方向”,希望孩子遇事不莽撞,能揣着思考前行;“行之”是“想了就去做、脚下有力量”,藏着对孩子敢闯敢试、踏实迈步的美好期许。
卢佳对此颇有感触:“现在多孩家庭比较多,家长逐渐回归到以前的取名方式,把几个孩子名字中的某个字组合成一个寓意很好的词语,既体现了家长对孩子们的祝福,也藏着对兄弟姐妹间情感联结的珍视。”
记者在抽样调查采访时发现,还有部分家长钟情于笔画较多的字,不过这些字认读和写作的难度颇大。有个孩子抱怨:“我名字中有个‘懿’字,足足有22画,太难写了,等我写完名字别人题目都做了好几道了。”对此,宾虹小学老师吴映红认为,孩子年纪尚小的时候,手部控笔能力比较弱,写太复杂的字确实是个挑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建军”“建国”
不同的名字里饱含着家人相同的期盼和祝愿,也折射出新一代父母审美趣味与文化观念的深层转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援朝”“红梅”“国庆”等名字十分盛行,其中满载着时代变迁的鲜活印记。到了80后、90后身上,“强”“伟”“丽”等朴素单名占据了主流,反映出物质生活逐步改善后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好听好记”到“独一无二”,名字的寓意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浙江师范大学心理中心副主任刘葵认为,名字风格的演变可以看作社会文化的晴雨表。“从‘子涵’‘梓萱’到‘兮言’‘扶苏’,更替的不仅是几个字,更是年轻父母对名字寓意的观念转变,隐含着鼓励孩子‘成为自己’的期盼。”刘葵说,“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取名从追逐流行文化转向挖掘本土文化,既彰显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也生动反映了老百姓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与审美升级。”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