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琳婕)10月16日傍晚,婺城区青春路社区旁的篮球场上,一群小学生正进行篮球训练。运球、传球、投篮,伴随着清脆的呐喊声和篮球撞击地面的节奏,孩子们在球场上奔跑跳跃,挥洒汗水。
“我们马上要参加篮球比赛,最近每天放学后都来这里练习。”青春小学学生朱洛逸擦了擦额头的汗说,“球场就在社区边上,走几步就到了,特别方便。”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社区篮球场自建成以来,已成为周边居民日常锻炼的热门场所。每到傍晚和周末,球场常常“一地难求”,不仅青少年在此打球,不少成年人也加入其中,大家打球、观赛、交流,逐渐形成了一种轻松友好的邻里氛围。“这是一块非常好的场地,我经常带小朋友过来锻炼。”附近居民王伟铭说。
在距离不远的双龙大桥下,另一处运动空间同样热闹。傍晚时分,灯光照亮了原本闲置的桥下区域,篮球场上,几个年轻人正进行着半场对抗,运球突破、跳投出手,引来阵阵喝彩;羽毛球网整齐架设,球拍击球声此起彼伏。“我平时经常来这里打羽毛球,场地和设施都不错,氛围也很好,只要在开放时间来,总能找到一起打球的球友。”市民王百利说。
据了解,这里原本是城市桥下闲置区域,设计团队结合周边环境和市民需求,将原本分离的桥下空间进行整体设计,融入运动健身场景、文化活动场景、休闲服务场景等,满足周边居民多元化的运动休闲需求。
近年来,婺城区持续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结合省、市民生实事,努力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落实全区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百姓健身房49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1个、笼式足球场11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5个、“国球”进社区(公园)16个、婺城区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1个,建成环浙步道214.2公里,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开放26家,为市民提供了更多户外健身去处。
“从社区边的篮球场到桥下的综合运动空间,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场所。”婺城区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贴近生活、实用便民的体育设施,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家的生活方式,也让全民健身逐渐成为一种日常习惯。
接下来,婺城区将在全民健身事业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区级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区级-街道-社区”三级网络作用,提高老旧小区健身设施的安全性、实用性、便利性,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出门能健身、就近有场地”的公共服务便利。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