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送爽,又逢重阳。在这个承载着敬老、爱老传统的节日里,当代老年人的生活早已超越“安享晚年”的传统认知,展现出多元鲜活的新面貌。从智慧养老设备守护居家安全、暖心餐食送上门的“老有所养”,到舞蹈赛场绽放光彩、兴趣舞台尽显个性的“老有所乐”;从老年大学解锁新技能、银龄学堂填充知识空白的“老有所学”,到社区志愿服务发光发热、发挥余热奉献社会的“老有所用”。
今天,记者带你走进不同场景、对话多位老年人,通过“养、乐、学、用”四个维度,全景呈现新时代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图景,感受他们在岁月沉淀中焕发的别样活力。
老有所养
城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用『日常小暖』织就『夕阳大美』
“来,许爷爷,今天都是您爱吃的菜,我帮您把床头摇起来。”10月27日上午,婺城区城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护理员何勇裙端着餐盘走进房间,73岁的许爷爷正躺在床上等候,眼角泛起笑意。这样温暖的场景,每天都在这家三星级养老服务中心上演。
作为婺城区城发集团嘉怡康养旗下的标杆机构,位于婺畔街108号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藏着婺城“老有所养”的密码。8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一楼食堂飘出的饭菜香与楼上活动空间的欢笑声交织,二楼托养区的护理铃随时待命,18张床位承载着老人们的晚年时光。许爷爷中风以后,右手失能,日常只能靠简单的手语和大家沟通,但经过长时间的相处,护理员们已经建立起了极高的默契,有时候一个眼神就知道他的意思。“对于像许爷爷这样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护理员会负责一日三餐的喂食,以及日常清洁、帮助如厕等,空的时候还会和他们聊天。”何勇裙笑着介绍道。
中心的“暖心餐”是周边社区的老人们最惦记的福利。每天十点半刚过,食堂工作人员陈晓萍就忙着打包餐食,保温箱里的饭菜一荤二素,售价10元,70岁以上老人减免2元,80岁以上减免3元。“最多的时候我们食堂共覆盖了11个社区点位,订餐老人有40多位,大多数年纪都在80岁以上。”杨师傅边说边把食盒放进送餐车内,这样的配送他每天要跑十几个来回。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员还会把餐送到床前喂食,细节里透露着温情。
在二楼的“幸福忆家”认知障碍照护专区,暖色调的空间里摆满了各种为老人们进行游戏疗法的玩具。患有中度认知障碍的张爷爷正和护理员一同玩形状对应的玩具,需要将打乱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形状的木块放回对应的凹槽中。护理员在一旁轻声引导:“你看把正方形放这里是不是更好?”城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刘莉春向记者介绍,居住在这儿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2岁左右,其中90%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这些老人普遍会出现对形状、时间、地点等的认知偏差,而通过游戏疗法、音乐疗法等专业照护,可以延缓他们遗忘的脚步。
“孩子住对面小区,常来看我,加上这边有专业的照顾,比在家放心。”经历了心脏手术后入住的詹爷爷说。城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位于河盘桥社区对面,“家门口”的养老服务让许多社区居民都感受到了便利。据刘莉春介绍,居住在这里的大部分老人日常都需要用药,有时还要变更服药方式,比如詹爷爷每天三次的药就在复诊后从一次一片降到了一次半片,而这些都会被工作人员详细记录,护理员们会根据记录按时按点提醒老人用药,避免了老人多用、漏用药的情况。
从助餐助浴到康复护理,从心理疏导到认知照护,中心早已超越“养老院”的传统定义。刘莉春说:“我们会不定期联合城西卫生院开展义诊,逢年过节会按照老人需求包饺子、做月饼,让老人感受家的温暖。”截至目前,婺城已有登记备案的养老机构15家、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家、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68家,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
夕阳下,老人们在院子里做着手指操,闲聊伴着笑声飘向远方。城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日常,正是婺城用专业与温度书写养老答卷的缩影。
老有所乐
老年体协银发舞动迎重阳
“转身要带着我们婺剧的感觉,眼神得跟着手势走!”10月26日,在金华市荣光学校操场上,本次表演的广场舞教练、新狮街道老年体协秘书长陈瑛正带领大家做展演前的最后彩排。随着悠扬的韵律,近800名老年朋友身着统一服饰,舒展身姿,2025年婺城区老年人文体健身精品展演在此启幕。
这场由区老年体协承办的展演,汇集了婺韵广播体操、广场舞表演《亲爱的婺城亲爱的你》等自编节目。“光我们新狮就来了60多人,都是老体协培训出来的骨干。”陈瑛抹了把汗,即兴演示“云手”动作,“你看这兰花指,全是婺剧功夫,比一般的广场舞更能体现我们不一样的风采!”
据陈瑛介绍,本次展演和以往不同,不再完全以老年体协骨干集体参演的形式,而是强调动员社会力量,鼓励更多没有训练基础的老年人参与进来,共同锻炼。因此,在本次展演的准备阶段,除去全区两次集中培训外,大部分乡镇(街道)的文化礼堂、会议室、广场上,都出现了老年朋友们排练的身影。“对于稍远的乡镇,老年体协会组织安排教练下乡,带领大家一起锻炼,由于有不少老年人参加,还帮村里卖了不少山货呢!”她笑着说,培训不仅让大家学会了招式,增强了体魄,让老年人“下楼能健身,登台能展示”,更带动了村民增收。
“希望通过此次展演,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质。”区老年体协主席张菲菲在展演活动中表示。作为服务老年群体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区老年体协深耕老年体育事业,不断创新工作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为老年人健身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为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事业发展注入动能,打造了一系列深受老年人喜爱的文体活动,各项工作交出了亮眼答卷。
近年来,婺城区聚焦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难题,先后在城市公园、社区广场、农村聚居点等地新建和更新了一大批体育器材,为银发人群提供了更优质的活动场地。仅2024年,婺城区向公众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21个、新建基层体育场地设施32个、新建“环浙步道”78公里,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进一步完善。
区老年体协副主席王金宝透露,更大的规划正在推进:“今年已建成木球、嗒嗒球二个体育健身场地,接下来还会建设各类健身设施,实现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今年9月底,婺城区启用占地千平方米的老年人木球活动基地,24个球道吸引13支队伍163人参赛;今年以来,区老年体协完成7场骨干培训,培训人数490人,覆盖全区16个乡镇(街道)和村社。截至目前,全区老年文体队伍达90多支,年度体育健身活动参与人次突破7万。
从木球基地的清脆击球声,到文化礼堂的悠扬伴奏声,婺城区老年体通用数据勾勒出幸福图景。正如陈瑛所说:“每一组数字背后,都是银龄群体实实在在的快乐。”
老有所学
白龙桥老年电视大学的银龄课堂新图景
“在这儿学了六年,太极拳、舞蹈、声乐轮番学,不仅学会了新本事,还认识了一群聊得来的老姐妹!”60多岁的任慧娟笑着细数在白龙桥老年电视大学的收获。和她一样,69岁的陈爱华也是这里的7年老学员,自入学起便坚持修习健身气功,还加入了合唱团:“每次练完浑身轻快,精神头特别足,晚年生活充实又开心。”
这所创办于2017年的老年大学,如今已成为800余名银发学员的“快乐港湾”。记者走访当天,校园里的教学场景鲜活而有序:楼上健身气功教室内,学员们动作整齐划一、刚柔并济,将功法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楼下舞蹈教室里,伴着轻快旋律,学员们抬手、转身间满是活力;不远处的小广场上,学校歌舞团正反复打磨扇舞动作——这支平均年龄63岁、最年长学员达74岁的队伍,前不久刚凭借萨克斯伴奏扇舞《我的祖国》,在第十一届中国文化艺术交流总汇演中斩获“荣耀金奖”;2025年10月25日,该作品又在金华市直属机关运动会上再度荣获金奖。
“所有课程都经过前期调研,完全依据学员需求开设和调整。”该校常务副校长叶益善介绍,学校目前开设声乐、旗袍秀、东方舞、美术、葫芦丝、太极拳等17个专业,分设24个教学班。针对老年群体需求,学校还贴心增设手机使用等实用课程,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其中,太极拳和声乐课程报名最为踊跃,各开设3个班级,学员数分别达140余人和160余人。“这两门课一门强身体、一门悦心情,精准契合了老年群体的核心需求”。叶益善说道。
在这所特殊的“学堂”里,每位学员都有着与学习相伴的成长故事。63岁的杨两旺是福建泉州人,因儿子儿媳在金华工作,他专程来帮忙照顾上幼儿园的孙子。初到金华时,他因人生地不熟,日常只能在家看电视、玩手机。“后来儿媳帮我报了老年大学,现在我每周上健身气功、太极拳、书法三个班。”杨两旺说,老师特别有耐心,每天清晨六点到七点,还会在白沙溪畔的布袋公园带大家晨练,“现在不仅练会了功法,还认识了一群老伙计,再也不觉得孤单了”。
2018年下半年,学员张开建因膝盖半月板磨损加入太极拳班,当时班级仅有30多名学员。跟着老师系统学习后,他的膝盖不适逐渐缓解,还主动带动同学们形成“共学养老”模式——每天清晨到浙中乐园自发晨练、互相指导动作。如今,太极拳班已扩展到3个班级、140余名学员。“在这里,我们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开阔的眼界,还有的友谊,这都是花钱买不来的财富。”张开建的话语里满是满足。
学校歌舞团的两位班长,也有着难忘的学习经历。56岁的洪素平从小热爱音乐舞蹈,却因早年条件有限、工作繁忙未能圆梦。退休后,她第一时间报名老年大学,不仅圆了儿时梦想,心态也越发年轻:“生活充实了,心情自然好,连家里的氛围都更融洽了。”而零基础入学的王巧娟,如今已是在学校学习6年的“老学员”。她回忆,刚学舞蹈时手脚不协调,多亏老师细致教学、同学互帮互助,“就连回家后,我们还会在线上交流动作要点,凝聚力就是这样一点点攒起来的”。为了在全国赛事中取得好成绩,歌舞团队长黄幼华曾带领大家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特训,每天从早上8点练到下午4点,学员们自带饭菜分着吃,一遍遍抠细节、磨动作,最终用汗水换来了金奖荣誉。
从2017年创办初期的150余名学员,到如今的700余人规模,白龙桥老年电视大学已累计斩获全国7个金奖、2个银奖,并获评“省级示范教学点”。学校每年举办的教学成果展示,更是学员们展示学习收获的重要平台。“未来,我们会继续根据学员需求引进新专业、提升教学质量。”叶益善表示,学校将努力为银发学员搭建更多展示平台,让大家在老有所学中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让新时代老年人的昂扬风貌被更多人看见”。
老有所用
银发志愿者的公益实践与温暖传递
在婺城的乡村院落、城市广场、养老中心,活跃着一群身着红马甲的银发志愿者。他们退休不褪色,以一技之长或满腔热忱投身公益,用“老有所用”的实践,为城市增添了别样温暖。
“大姐,您瞧瞧这发型,合心意不?”日前,婺城区箬阳乡琴坛村的闽乡亭内,71岁的李令秋正专注地为村里老人修剪头发。她时而侧身细梳,时而半蹲调整角度,剪刀起落间,原本略显凌乱的发丝变得清爽利落。当天上午,她连续忙碌数小时,累计为20多位老人解决了“理发难”的烦心事。
这份娴熟的手艺,背后是多年的坚持与付出。1999年,李令秋从环球制漆公司退休,两点一线的生活让她总觉得缺了些色彩。2017年,一次外出游玩时,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周边引导服务,她心中的公益火苗被瞬间点燃,主动上前咨询并加入了金华市幸福家人公益协会,正式开启志愿者生涯。
起初,她跟着团队为村里独居老人包饺子、送爱心餐,看着老人们脸上的笑容,她萌生了学习更多技能、帮助更多人的想法。2019年,李令秋接触义务理发,彼时的她是完全的“零基础”。为了掌握这门手艺,她跟着团队里的专业理发师虚心求教,常去理发店观摩学习技巧,回家后还拉着丈夫、儿子当“练习模特”。“一定要学扎实,才能为更多老人服务。”凭着这股韧劲,她的理发技术日渐精湛。
从2019年至今,李令秋的理发工具买了一套又一套。她的义务理发也有了固定“档期”——每月两场在市人民广场开展公益理发,人多时一场要服务30多人,常常剪到手指发麻,连喝水休息的时间都没有。除了广场服务,她还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障人士修剪头发,不少老人更是认准了她的手艺。“我们的待遇真好,专属理发师就在身边!”老人们每次理完发,都会笑着道谢,而这份认可,正是她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多年来,李令秋的脚步遍布婺城各个角落:下乡为抗战老兵理发、到市福利院陪伴老人、赴乡镇居家养老中心为空巢老人包饺子。她一年参与180多场公益活动,还带动20多位朋友加入志愿团队。“以前生活单调,现在奔走在公益现场,看到了生活的万千气象,能被大家需要,比什么都开心。”
同样在公益路上发光发热的,还有84岁的祝美玲。1992年从幼儿园老师岗位退休后,祝美玲开始系统学习越剧,后进入老年大学精进唱腔、身段等技艺。2001年,热爱越剧的她与十几位戏友共同组建“越剧之友社”,这一坚持便是20余年。为了让戏剧文化走进乡村,她自掏腰包30多万元购置服装、道具,带领团队常年送文化下乡,用婉转的唱腔、生动的表演,丰富了无数村民的精神生活。
2017年,祝美玲加入金华市幸福家人公益协会,将公益服务与戏剧爱好巧妙结合。每月,她都会和志愿者们一起看望孤寡老人,亲手做月饼、包子,坐在老人身边拉家常。尽管自己已是耄耋之年,但她总说:“这些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最缺的就是陪伴。”一次公益活动中,一位出租车司机主动上前称赞:“现在社会治安这么好,也多亏了你们这些志愿者的助力!”这份来自陌生人的认可,让她愈发坚定了做公益的决心。
如今,祝美玲所在的公益协会已有8000多名志愿者,还有不少戏迷与她一同参与志愿服务。无论是送戏下乡,还是慰问帮扶,她始终冲在前面:“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