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金华,有一种深夜的热闹,是从一锅咕嘟作响的煲开始的。一锅热汤、几根筒骨、几种配菜,慢火细煨出的浓香,便足以唤来街坊邻里的脚步。
在市区八一北街的壹辉煲庄,这里不讲潮流,只守本味——一锅金华煲,炖的是本地风物,煮的是市井人情,熬的是一代人对味道的执着。“我这一辈子都钻在筒骨煲里,想让更多人爱上金华煲的味道。”2025年金华市乡村厨神争霸赛金勺奖得主、壹辉煲庄店主倪壹辉说。
金华煲里的金华风味
10月30日晚7点,在八一北街的“煲庄一条街”上,有着34年经营历史的壹辉煲庄座无虚席,食客围坐,谈笑间热气腾腾的砂锅咕嘟作响,乳白色的浓汤翻滚不息,升腾起阵阵白雾,香气扑鼻。
这口砂锅里,藏着金华本地的风味印记。兰溪千张吸饱汤汁后愈发柔韧,汤溪油豆腐孔隙中浸满鲜味,金华北山的笋干带着山野的清鲜,再配上本地筒骨,慢火煨煮后汤浓味醇,构成了金华煲“有料、实在”的独特口感。
“我经常来吃,味道一直很稳定,吃了好多年,算是老顾客了。”50多岁的李军说。
“金华煲是金华的传统名菜,也是属于浙江人的火锅。”店主倪壹辉介绍道,“它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浙赣铁路带来各地人流,南北习俗与食材交融,催生了这道融合风味。”所谓融合,即在炖煮时,有两广地区的煲汤文化,汤底醇厚;涮菜时,亦像川渝火锅,可以随心加入喜欢的菜品涮煮。
金华煲种类丰富,包含筒骨煲、老鸭煲、牛杂煲等。壹辉煲庄的招牌便是千张筒骨煲。选用猪的后腿筒骨,骨髓饱满、肉质紧实,经数小时文火慢煨,骨胶原充分释放,入口浓而不腻。再加入千张、笋干等辅料,层层提鲜,滋味丰盈。
后厨里,大锅放入五十根以上的筒骨,用文火慢炖两到两个半小时。高峰期一天要用掉近六百根筒骨。汤底则由十六种中草药调配而成,配方是倪壹辉三十多年来反复调整的结果,目的不是追求“药味”,而是让汤更顺口、不燥热。
“高温容易把骨髓的胶质破坏掉,小火慢炖才能让汤更浓,骨髓也更滑。”倪壹辉说。煲的吃法也有讲究:先喝一口原汤,再吸骨髓,用吸管轻轻一吸,乳白的骨髓便从骨腔中滑出,这是许多老顾客最期待的一口。最后根据喜好加入肥牛、鱼片等配菜涮煮。这种“先喝后涮”的方式,融合了南方炖煲的讲究与北方火锅的热闹,成了金华本地人饭桌上的家常风味。
三十四载烟火路
1991年,倪壹辉学厨出师后,在金华高畈路支起一个简易地摊。一张小桌,一个煤饼炉,底下煨着一口砂锅,三四位客人围坐,就着一锅热腾腾的筒骨煲,喝点啤酒,聊会儿天,便是当时最寻常的夜晚。
“那时候没有菜单,筒骨一大锅炖着,香味能飘半条街。”倪壹辉回忆。这个不起眼的小摊,就是壹辉煲庄的起点。
“每样东西都要专注。”这是倪壹辉常说的话。从买菜到配菜,从汤底配比到出锅时间,他都亲力亲为。
2000年前后,金华煲在杭州、上海等地逐渐走红,不少外地食客专程前来品尝。壹辉煲庄也因此被更多人知晓。如今,金华煲已与金华酥饼、金华火腿一起,成为游客了解这座城市饮食文化的窗口之一。
从高畈路到四牌楼,再到2014年搬到现址,三十多年来,店面换了几次地方,规模逐渐扩大,环境也从当初的矮桌木凳变成了如今带包厢的店面。但倪壹辉坚持一点:味道不能变。
“很多人回来吃,不是为了环境,也不是图热闹,就是想找回当年那一口熟悉的味道。”倪壹辉说。不少老顾客从学生时代吃到成家立业,带着孩子坐回熟悉的角落,点上一锅千张筒骨煲,仿佛时光也跟着慢了下来。
“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浙江也有自己的火锅味道。”站在沸腾的灶台前,倪壹辉指着咕嘟作响的砂锅说,“这口煲里的,是金华的烟火魂。”
三十四年,从街边小摊到食客络绎的老店,变化的是店面,不变的是那口砂锅里的火候与心意。倪壹辉始终相信:好味道不在快,而在稳;不在多,而在真。(记者 刘琳婕)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