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来到位于婺城区罗店镇的开罗吉市,顺着主街往里走几十步,曼悦烘焙的招牌便很快出现在眼前。人未走近,鼻尖却已萦绕面包的香气,这是独属于这家老店近30年的“时光味道”。
1995年,邵小晴在杭州的一家烘焙店看到,透明橱窗后的裱花师一只手拿着一根筷子上下翻飞,另一只手规律地挤着裱花袋,不一会儿,一朵漂亮的奶油玫瑰花就出现在眼前。“那时候的蛋糕、面包对于我们来说是‘奢侈品’,所以印象特别深刻,那是我第一次走进烘焙店,当时就有了学习烘焙的想法。”邵小晴笑着说,不久后,她就成为烘焙班的一名学员,学习了两年烘焙,还做了几年学徒。
“要说来罗店开店,不如说回罗店。我虽然不是罗店人,但是13岁就在镇上读书,对罗店很有感情。”1999年,邵小晴开烘焙店的梦想在罗店照进现实。那时的门店还不叫“曼悦”,而是“喜临门”,后来由于重名太多,她才将店名改为“曼悦烘焙”。
刚出炉的红豆面包松松软软,点缀着奶油玫瑰的花篮小蛋糕好吃好看,裹着一身椰丝的椰蓉面包,凑近就能闻到浓郁的椰香……娴熟的手艺加上货真价实的产品,烘焙店没开多久,就有了一批忠实顾客。
“小时候在这里喝过1元一杯的奶茶,配上红豆面包,那是我第一次喝奶茶,到现在都还记得。”顾客金女士说,那时放学后,烘焙店里总是挤满孩子,奶茶、面包是他们眼中的“至味”。
至今,邵小晴还保留着许多烘焙“老物件”。“大概是1998年,这本书就要580元,另一本要800元。那时我在杭州买完书,身上就只剩下了回家的路费。”她拿出两本老旧的烘焙书回忆道。关于烘焙的事,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在邵小晴脑海中总是格外清晰。
2003年,邵小晴的丈夫吴方跃也到烘焙店帮忙,自那时起,两人便成了最默契的搭档。
起初,邵小晴示范、吴方跃学习模仿,这是最早的“教学笔记”;后来,两人一起到全国各地的烘焙班继续学习、深造;现在,吴方跃负责制作面包,邵小晴负责制作蛋糕……二十余年,夫妻俩的烘焙技艺一同“成长”,在揉面、发酵、烘烤的循环里,把烘焙刻进了自己的生活。
每天,店内总会响起两人的交流声:“今天的面团发酵得刚好”“花篮蛋糕的奶油再细腻点”,那些藏在话语里的细致,是曼悦烘焙“老味道”的“秘籍”。
今年,曼悦烘焙在老街原址上改造升级,成了开罗吉市的一员。这家承载无数食客回忆的老店,在保留原有情怀的同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
开街当天,曼悦烘焙的展位前更排起长队,不少专程赶来的顾客表示,来和曼悦烘焙“赴一场和童年的约会”。这种情感的联结让邵小晴更加坚信,一家店的价值,不止于卖出多少面包,更在于它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我的顾客和我像朋友一样,他们会常常发网上新式的蛋糕让我学着做,有的还会给我带他们觉得好吃的面包,这让我觉得烘焙是件快乐的事。”
从“喜临门”到“曼悦”,从老街到网红街区,不变的是一家店的记忆,曼悦烘焙早已是许多婺城人心里的“时光糖罐”,这里的每一口甜都连着过去,每一丝香都通向未来,在老街新生中继续书写着甜蜜的故事。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