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静怡
一顶凤钿,满头珠翠。走进婺州古城的城固乌山工作室,只见一件件点翠、花丝镶嵌工艺复刻作品精致地陈列在展台上,在柔和的灯光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工作室主人婺城花丝镶嵌技艺非遗传承人黄分回,从一名药剂师到非遗匠人,他在非遗传承面临断层危机的当下,以匠心守初心、以热爱赴使命,为传统文化的活化与延续提供了生动范本。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匠人的坚守。点翠需以翠羽逐根贴合,花丝镶嵌要凭金丝细焊成型,两门传承千年的技艺,既考验毫厘之间的精准,更需要经年累月的沉淀。2009年,对这两项工艺着迷的黄分回毅然辞去稳定工作北上拜师,以鸡鸭羽毛反复试炼三年习得点翠,再赴重庆深耕融汇花丝镶嵌工艺,这份“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正是非遗传承最珍贵的底色。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许多传统技艺因学习周期长、见效慢而面临无人问津的窘境。正是这份坚守,让古老工艺得以跳出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在指尖重获生机。
文物回归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觉醒。当看到海外拍卖网站上有许多中国传统首饰文物时,黄分回联合团队陆续竞拍迎回86件珍品,部分捐赠故宫博物院,用实际行动践行“让文物回家”的承诺。这些凝聚着点翠与花丝镶嵌工艺的珍宝,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脉的载体。流失文物的回归,让国人得以重新审视传统工艺的价值,唤醒了深藏心底的文化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守护,亦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非遗的延续,在于与时俱进的传播。传统工艺的传承,更需借助多种形式的传播与传承。这些年来,黄分回不仅专注技艺复刻与文物回收,更计划推动“非遗课堂进校园”,积极培养年轻传承力量,他的团队既深谙传统工艺精髓,也熟稔现代传播逻辑,通过影视合作、专题展览等方式,让点翠、花丝镶嵌走入公众视野。同为婺城区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婺州旗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金群肖则将香云纱、蜀锦、宋锦等高档面料融入传统旗袍制作,在保留工艺内核的同时,注入当代审美与舒适体验,让非遗在持守本源中焕出现代生机。
在婺城,如这样守正创新的非遗匠人还有很多,他们让非遗不再是静态展品,而是流淌在当下的文化基因。也让我们懂得,唯有以匠心打磨技艺,以热爱传承文脉,以创新拥抱时代,才能让传统工艺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