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洞位于金华北山九龙村之北的后山,距离村庄约1公里许。该洞洞口面南,从地面朝下走,到洞内约有5-6米的高程,洞内地面平坦,岩洞呈椭圆形,西侧另有小洞。
根据《金华县志》人物篇记载:“刘孝标(462—521年),名峻,字孝标,南朝齐、梁人,祖籍平原(今淄博),少贫,11岁时出家为僧,好学,有书淫之称。天监七年(508年)安成王秀为荆州刺史,召孝标为户曹参军,编《类苑》未竣,以疾去职,游历江南,八年,至东阳紫岩山(属金华北山)。喜山水优胜,遂筑室隐居。著作《山栖知》,继续完成《类苑》120卷。聚徒讲学于北山讲堂洞,吴郡、会郡人士多从之学”,《梁书》有传。
徐伯珍(414—497),字文楚。南齐太末人,隐居九峰界北塘,少孤,家贫好学,常在箬叶上练字,叔父璠之与文学家颜延之友善,伯珍从叔父学十年,博通群书,深研《尚书》,尤精佛、老之学,有盛名,但不愿为官,长居九峰山讲学,各方从学者千余人。著作有《周易问答》、《周易难王辅嗣义》各一卷,《南齐书》有传。
从这些史料记载来看,九峰山的九峰仙洞和北山的讲堂洞都是金华较早的书院,较九峰书院早几十年。
此后,在金华这块热土上,办学蔚然成风,到了宋代形成了金华学派。因隋开皇十三年(593)设置婺州,故有婺学之称,后叫金华学派。金华学派成形于南宋乾道、淳熙期间,其代表人物为吕祖谦和唐仲友。金华学派也称吕学。他们的学术观点,曾放射过绚丽的光彩,对思想界、学术界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学术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金华因婺学的兴起,讲学成风,学者云集,学术活跃,人才辈出,被誉为小邹鲁。现为省保单位的鹿田书院便是有力的例证。
在讲堂洞的北壁,留有“天在山中”的摩崖题刻,无落款,字迹模糊。几年前,马水根先生曾经拍到过照片。
在讲堂洞洞口上方,题刻着白衣洞三字,为清嘉庆(1796-1820年)金华知府玉柱题,据清光绪《金华县志》记载:“嘉庆初知府玉柱于讲堂洞建石像三,镌白衣洞三字”。
在讲堂洞北壁有《游三洞》的题刻,光绪丁亥仲秋郡守陈文騄游三洞题。
当地老百姓传说:古时候北山一带瘟疫肆虐。一日,忽然有个穿着白衣服的美女子来到山洞,用草药治好了老百姓的瘟疫,并且分文不取。后来当地有个恶霸看中了白衣女子的美貌,欲将其纳为小妾,白衣女子不从,恶霸便下令随从用柴火堵住洞口,将她活活烧死。老百姓为了纪念白衣女子,在洞内塑泥像祀之,将该溶洞命名为:白衣洞。
白衣洞实为讲堂洞之旁的溶洞,早已经淤塞湮没,是知府玉柱误题,所以,出现了讲堂洞的上方题刻为白衣洞的错误,这是历史遗留的一个误会,我们无力纠正。
讲堂洞是自然景观,由于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于是又转化成了文化景观和遗存。从1400多年前刘孝标在此讲学,到金华学派的形成,发展到今天的教育强市,金华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把讲堂洞与这样的历史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历史价值就一目了然,完全可以把它称为金华教育的摇篮。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