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大手笔做强“教育航母”
——婺城教育2011亮点回眸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享受优质、公平教育的期盼越来越强烈。婺城区委、区政府把教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按照“大投入、大手笔、高起点规划”的原则,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政府主导,让学校面貌“靓”起来
婺城区在完成第二轮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学校规模和硬件设施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初中的校均学生数达到912人,小学的校均学生数达675人,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为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只有半级财政的婺城区,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近三年投入3亿多元,根据省一类标准化学校要求新建了五所中小学校,新建学校占地面积达163438平方米。
让全区学校面貌靓起来,成为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办学条件上首先让城乡学校零距离。其中崭新的婺城小学、婺城中学已成为婺城新区亮丽的风景线。环城二小、安地中小学建设也已投入使用。金西小学主体工程基本完工,2012年秋季即可开学。另外,环城小学西扩工程得以顺利实施,使这所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的品牌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金华第十六中学扩建、虹路小学迁建工程已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在近三年,除了新校建设,区政府投入6000余万元进行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使得全区所有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达到相关要求,使婺城教育的基础条件得到了显著地改善。
多层互助,让教师业务“精”起来
“在解决‘有书读’的问题之后,如何解决‘读好书’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教师素质提升和教师积极性提高的问题。”婺城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局长唐振华告诉记者。
优秀的名特教师团队,为区域师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引擎。婺城区现有在职特级教师16人,省市级名师名校长及培养人选、市级以上教坛新秀近200人。在职特级教师人数位居浙江省区县排名第二。这支高素质的教育人才队伍,为教育的内涵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人才保障。近年来,我区全面实施“以特级教师为龙头,以名师名校长培养为目标,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为主体”的培养方案,自主培养浙江省特级教师6人,省级教坛新秀6人,市级教坛新秀22人。在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后,区政府不但唯一保留了对我区名师名校长的奖励,而且还提高了奖励标准,今年又进一步完善了以业绩考核为主导的动态化管理办法,让特级教师“特”在业务,名师名校长们“名”在课堂,他们正成为全区教师学习和追随的榜样。
独特的区本培训模式,为城乡教师培养开辟有效的途径。为进一步发挥优质师资优势,该区教研室、名师特级教师协会、假日活动中心组织开设了“婺城区名师大课堂”。经过一年的摸索,克服多重困难,取得良好成效,得到了省、市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肯定,成为了区本师资培训的经典模式。今年,又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成立婺城名师讲师团,设立了8个学科实训基地,对该项目进行了扩面,实现从点到面的推广,不断扩大了区域内师资队伍提升的广度与深度,为婺城教育师资均衡创设了条件。
另外,婺城区的广大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开展“教育互助”,依托高校资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量身订制培训科目,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灵活机制,让优质资源“动”起来
如何缩小城乡学校教育的差距呢?婺城区采用优质教育资源“动”起来,这一新思路,破解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难题。
组建“名校集团化”,让名校队伍扩容。婺城区创造性地通过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有效地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在全市率先组建了职业教育段的金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小学段的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和金华市第四中学教育集团,今年又成功组建了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教育集团采用“德育资源、教学科研资源、人事编制、后勤与硬件建设管理”等“四个统一”,实行管理一体化,通过将名校优秀的文化底蕴进行整体输出,盘活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实现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
推行“教研共同体”,让名师资源共享。为尽可能地缩小校际之间师资水平的差距,婺城区在不同层次之间的学校进行了大胆地尝试,组成了“教育教研共同体”。该共同体由城区,农村和山区三类学校组成,通过成员学校教师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课后互评,资源共享等方式,使农村、山区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具体的指导,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得到了及时的传递。
实行“城乡互助制”,让城乡管理共进。开辟了扶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新途径,通过考核推荐,至今已选派30多名城区学校优秀中层干部到农村学校担任领导,城区学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学方法已在农村中小学开花结果。同时,婺城区是金华市最早将教师支教经历作为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的区县。随着浙江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的步伐加快,从2011学年起,婺城区又率先出台规定:城区学校教师下乡全职支教要求扎根三年,此政策是婺城区根据学校教育规律特别进行完善的,其目的是为了让支教老师更好地静下心来,全身心地为支教学校服务,进一步充实支教学校的教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