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9-82532488 0579-82305868
站内搜索:
白沙溪系列散文(二)
铁店遗韵
1976年,一条重大的新闻震动了考古界,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郡海域的沉船中,打捞出了上万件精美的陶瓷器。后经专家确认,这些陶瓷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婺州窑出品的,而这婺州窑的所在地,便是位于白沙溪畔的铁店村。
铁店窑址位于琅琊古镇三里开外的一个山沟里,这里土质优异,柴薪茂盛,坡度舒缓的丘陵又极其适宜龙窑的建造。而紧傍窑址的白沙溪,在那样一个以水运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更是为铁店窑器的远销提供了极为优越的航运便利。怪不得在1976年那个神奇的午后,会在遥远的异域打捞出那么多关于铁店窑器的惊天秘密呢!
铁店窑器以雍容内敛、优雅淡然见长,非常符合中国文人宁静致远的美学意境。而其浑然无形、自然天成的釉彩,相比青花瓷人为描摹的匠气,更多了一层“无形化有形,无声胜有声”的无为之境。这种泛着蓝宝石般幽雅光泽的釉瓷,据传已经失传了多年。那一年我随手捡起山坡上的一个碎碗,以手弹之,声脆如磬。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淋,抚摸如肤的釉质,温润不逊美玉。再仔细端详碗底的泥胎,发现泥质依旧如新,似乎做这碗的师傅,看见烧坏后,一气之下刚刚离去不久呢。几百年的时光,足可以把热闹转换为冷清,漫山遍野的山坡上,茂盛的植被把层层叠叠的窑器掩盖的踪影难觅。似乎当年挑水和泥、炉火熊熊的劳作场景,只是出现在一场久远的梦幻之中。只有在落山风拨动碎瓷发出的“喀嚓”声里,你才能听到那一曲薪火难继的历史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