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老爷,在金华白沙溪沿岸广为流传。白沙老爷的传说也在老百姓中口口相传。而在这些故事传说中,我们可能大多津津乐道于白沙老爷造福百姓的功绩,却很少会关注如何像白沙老爷那样去造福一方。正是有感于此,这才不能不让我们从白沙老爷说开去。
白沙老爷:是人是神?
白沙老爷,实有其人。他叫卢文台(或称卢植),为幽州范阳人(今河北省定县)。汉武帝时为步兵尉,官至辅国大将军。到了王莽篡汉,卢侯谢病,免归顺。后讨伐赤眉军有功,诸将加封进级,卢侯不居功、不受赏,于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卢文台率领手下官兵36人,隐居到金华南山辅仓(今金华沙畈乡亭久村)。垦荒种地,自食其力。
当时,白沙溪水流湍急,两岸农田晴则旱,雨则涝,天灾连年,民不聊生。卢文台眼看丰富的水资源白白流失,不能为民造福,于是,效仿战国时李冰兴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之举,带领士兵和附近村民,不辞劳苦地兴建白沙堰,利用水势落差,先后筑成三十六堰,成为浙江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白沙三十六堰建成后,极大地改善了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两岸一度水碓林立,水力磨坊遍布,也为金衢盆地成为在浙江仅次于杭嘉湖地区的第二大产粮区出了一分力。尤其是在农耕时代,水利就是农业的命脉。
就是这个也叫作卢植的卢文台,他帮助刘氏重夺天下后,因厌恶官场纷争,急流勇退,因而渐被中原人民所忘却,其人其事也就鲜为人知了。或许如此,所以史料的记载或语焉不详,或查无实处。有相关研究人员曾翻遍史籍,《后汉书》并未有记载,河北定兴当地名人录里也无其人事迹。但是,非常有趣的是,网络写手look在写网络历史小说《光熹帝国》时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三国梦!此书把卢植演义成了一个“赤忠之臣”;鹏鹏写的小说《回梦三国路》,更把卢植演义成刘备的恩师,一派儒雅之风。倒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仅仅留下片言只语,草草带过。
看来,白沙老爷确乎是人。但照理,作为实有其人的历史人物,至少卢文台的一些相关重要事略应该有所记载的,比如他为何退隐白沙?何以筑堰治水?卢文台及其随从36人后事如何等等。不过,还值得庆幸的是,卢文台死后,现在还有墓葬为证,他就葬于祖郭庙(现在婺城区沙畈乡停久与高儒两村之间),其墓葬已经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此外,琅琊白沙卢村的《卢氏宗谱》竟还提到,卢文台离世后,他的后人卢隆二和明朝的永十五公等人多次出资修缮白沙堰。
所以,白沙老爷还是确信为卢文台其人的。
白沙老爷:人走向神!
在白沙溪沿岸的老百姓看来,卢文台与关羽一样受到人们的崇敬,就在琅琊白沙庙西侧并排的是一座关帝庙。但为什么关羽要称为关老爷或关大帝,而卢文台不称卢老爷或卢大帝呢?那是因为卢文台筑堰治水造福于民,成为了一方民间之神,于是就冠以地名而尊崇之,称其曰白沙老爷或白沙大帝。
白沙老爷死后,白沙溪沿岸的人们感念其功绩,白沙老爷渐渐地在人们的心目中被神化了,曾出现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其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白沙老爷手掌印”。相传白沙老爷卢文台修建白沙堰时,铁拐李为试探卢文台神威,乘卢撑筏到琅峰山时,用铁拐猛力一推,筏直冲山岩,顷刻雷声大作,岩山晃动,有倾倒之势,白沙堰也将被堵塞。卢立即伸出巨掌挡住,稳住岩山,化险为夷。从此,在琅峰的一块岩山峭壁居中留下了形象逼真的巨掌形印。另外,白沙老爷挑石灰的故事也传得神乎其神了。
于是乎,民间就开始建庙祀之,如琅琊白沙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龙桥马海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乾西的栅川白沙庙(文保点)、石柱头白沙庙(信息点)等等。白沙老爷,终于成为一方民间之神圣。
紧接着,历代的官员文人也多为之作诗题词,他们或借景生情,或缘事而发,以赞赏其功绩。南宋右丞相王淮是金华人,就曾题七律《白沙溪遗兴》:“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长流。每岁田禾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功驰汉室为名将,泽被吴邦赐列侯。千古威灵遗庙在,至今血食偏葭陬。”明成化年间汤溪第一任县令宋约写了一首诗《无题》:“当年辅国有奇功,勇退归山作卧龙。不向生前承帝宠,却从殁后拜侯封。巍巍古相临清渚,寂寂遗踪对碧峰。三十六湾溪堰水,至今利泽未曾穷。”明代的金华诗人杜恒,在其诗作《白沙春水》写道:“白沙春水镜光清,水面无风似掌平。春暖锦鳞吹细浪,晚晴黄莺啭新声。烟堤绿树人家小,云渚斜阳钓艇横。三十六渠饶灌溉,秋田万顷仰西成。”明朝另一诗人朱助路过白沙,也因感念卢文台,诗兴大发,写下另一首《白沙春水》:“白沙连翠竹,春色漾清波。乐岁饶风雨,春田足禾稻。堰分三十六,岁历百千多。欲问卢侯事,遗碑尚不磨。”
再到后来,被神化了的白沙老爷,从民间又走向了官方。于是,历代王朝对卢文台均有封诰,曾先后被敕封为:武威侯、保宁王、昭利侯、灵侯、孚应侯、广济王、忠烈侯等等。至此,白沙老爷,一步步地从人走向了神!成了一方百姓有求必应的神!
所以,我们才会听到有关白沙老爷的神威流传于今的故事,他的功绩泽被后世的故事。卢文台,也就成了那个叫做“白沙老爷”的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