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齐、徐康有、鲍友棣收集、章竹林整理
![]() |
卢文台,字高明,幽州范阳(今河北定兴县)人,汉成帝末,为步兵尉,后授骠骑将军。王莽篡汉,卢谢病,免归顺;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率部36人从宜阳退隐到辅仓停久(今婺城沙畈乡停久村),垦田卢畈,首筑白沙溪堰,引水灌田,其后数百年,经百姓共力,直至筑起36堰,沿岸120多村受益。乡民怀其惠,立庙以祭,敬称白沙老爷,至今民间留下许多传说。
退隐安家
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候,现在的金华地方叫做长山县。那时,南山一带白沙溪边到处是野花灼灼,芳草萋萋,虫鸣兔走,蝶舞蜂飞,一片葱郁而闲静。此刻,正是太阳偏西时分,一队军士沿白沙溪从远处匆匆而来,为首的一位方面大耳,身材魁伟,面目和善。此人就是卢文台。
卢文台一行人从宜阳出发,晓行夜宿,走走停停,这一日来到今天的婺城区沙畈乡停久村附近一个叫辅仓的地方,卢文台边走边东张西望,一会,他突然站住身,向快步前行的军士挥了挥手:“停下,停下,都停下!”
众人停下脚步,其中一个问:“将军。”卢文台摆了摆手:“我讲过,现在我们一不在朝中,二不在军中,大家都兄弟相称,叫我大哥好了!”“是,大哥,我们走得好好的,为什么停下?”“弟兄们跟我出来,还不是厌烦了打打杀杀,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生活吗?”“是啊。”“这次我们激流勇退,是要找一个地方隐居下来,过平静安稳的日子吗?”“对啊。”“我们一路过来已经好几个月了,你们看眼前这块地方怎么样?”
众人将四面一看,个个叫好,一个说:“这里地势开阔野草长,开荒挖地好种粮。”一个说:“这里山青青,可以砍柴烧饭,水清清,方便浇田灌地。”大家你一言我一句都说这个地方好。卢文台点点头:“好,那我们就在这里安家吧。”接着他一一指点:哪块地上种粮,哪个地方搭房,哪个地方开沟引水……。
男子汉最大的特点是说干就干,第二天,他们到附近村里借来刀、锄,开始行动,有的砍竹子,有的割茅草,有的平地基,很快,三天时间,三间简易茅草铺搭起来了。“结草为庐”之后,接着他们又找到打铁店来个“化剑为锄”,解下佩剑,请打铁匠打成锄头草刀,又买来烧饭炊具。大伙在这里安下了家,齐心合力,砍草烧灰,开荒种地。菜种下去了,庄稼也播下去了,田地越来越多,这片新开的田地就叫卢畈。
筑堰引水
谁知,到了第二年六月老天开晴,一直晴到八月,本来碧波荡漾的白沙溪只剩下涓涓细流。庄稼受旱,溪两边田地禾苗晒死无数,农民急,白沙老爷心里更急,决定趁天旱溪水干涸来个拦河筑堰,慢慢把水储满,才能继续引水浇灌田地。
这时有的兄弟看了看白沙溪,开始怀疑了:“大哥,就我们30来个人,在这么阔的溪里筑一道堰,怎么筑?把溪里的石子堆起来,不漏水吗?明年春天雨水多,被冲垮又该筑吗?”
卢文台说:“这几天我到附近村里打听过,山上毛竹很多,我们可以把溪里石子装进毛竹肚子里,用来筑堰。”
“毛竹这么细,石子怎么装得进去?”
另一个兄弟说:“怎么装不进?把毛竹从梢头剖开,剖成八股、六股、或十股,毛竹肚子就可以撑开,可以把溪里石子装进去了;装好,再用篾条箍把每段箍牢扎结实,就成了一条装有石子的篾笼,几十条上百条篾笼不就可以筑成一道堰吗?”
还有一个弟兄说:“对对对,我们老家村里也是用这种办法拦水的。”
办法既定,卢文台当即派活,砍毛竹的,割柴草的,挖黄泥的。干涸的白沙溪河床上摆起了工场,卢文台跑前跑后指挥,自己也动手参与。大批毛竹运来了,如山柴草堆起来了,大堆大堆粘性黄泥土运来了,人们把鹅卵石一个个装进剖开的毛竹篾笼里,装满,用篾条箍箍好、扎实,一条条装满卵石的篾笼连接起来,从溪这边垒到那边。经过几个月,篾笼垒成一堵高高的篾笼墙坝;而篾笼与篾笼之间的缝隙先用柴草塞紧堵实,然后再用粘性极强的黄泥土整堵墙反复涂抹。终于,长长一道高堰像今天低低的大坝一样筑成了,旁边又做了泄水闸。
水拦住了,水位提高了,汩汩清水又流进了卢文台他们新开垦的田地里,流进下游农民田地里,百姓们开心极了。后来,附近村民们和卢文台弟兄们一起又修筑了几道堰,而且改用石灰拌沙筑砌,更加牢固了;再后来几百年里,几代人经过改进筑堰,直到完成36道堰。而起初,卢文台筑的堰比当年李冰父子筑的都江堰只晚了100多年。
卢文台筑堰使白沙溪两岸旱涝保收,老百姓记住他的功绩。卢文台去世后人们把他塑像造庙供人祭拜,历朝皇帝都有封号,人们称他为白沙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