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的痕迹:
看过不少有关新闻事业史的论述,大都关注诸如外国新闻史、或者中西方新闻史的对比,将视角着眼浙江省本土县报的却还是少数,《浙江县报百年史》可以说是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和留白。全书以县报变迁这个独特的视角,辅以大量详实丰富的事实论据,将浙江县报变迁的轨迹完整地映射在我们面前,在作者的笔触下,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人静得下心来在翻动的纸页间慢慢品味浙江县报所走过的风雨历程。
自从1897年《平湖白话报》出现以来,浙江县报经历从无到有,多次创刊,停刊,复刊,再停刊,再复刊的反复曲折的百年风雨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共和国成立以后和2003年的报刊集中整顿。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浙江县报走过了清末至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在这样硝烟弥漫的阶段,很多机构都不复存在,缘何报纸能在炮弹横飞的时代保持顽强的生命力。除了时局动荡客观上造就的新闻话题之外,更和一大批热心新闻事业的能人志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浙江日报》为例,在当时战事吃紧,抗日形势还不是十分明朗的情况下,1941年3月12日,在《浙江潮》停刊两个月以后,一批心忧家国天下的报人在永康县岭张村创刊成立了前《浙江日报》。该报从开始筹备起,就得到了中共地方组织的支持,报社里建有中共地下党支部,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舍生忘我,参与了报社的采编工作。他们通过巧妙的改写,不断刊登来自延安的战讯;利用副刊,经常编发歌颂团结抗日文稿,给广大民众带来拨云见日之感。
共和国成立以后,浙江县报经历了两次发展高潮。一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县报再次进入复刊、创刊高潮。这也再次透露出当时的时代背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扩大开放,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信息量的剧增,创建与之相适宜的载体也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而报纸——作为一种最有效的传播讯息的介质,毫无疑问充当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各类县报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报纸的扩版扩容,版式变得多样化,题材选择上也越来越广泛。例如当时的《金华县报》,一版为要闻,报道当前国内外的重要新闻,并滚动开辟“南山走笔”“记者评述”“读者来信”等专栏;二版为经济版,主要传播国内及当地经济新闻和市场信息,开设的栏目有“记者观察”、“开发指南”“政策吹风”“实用农技”“希望的田野”等,三版为专刊版,四版为时事、广告版。可以看出版面设置上深深地带着当时的时代烙印,另一方面,若细心观察,当时的版面定位上既有国内新闻,又有国际新闻,既有评论文章,也有当地经济新闻等,题材选择和分类思路上已经和现在的报纸相趋近,对比一下,很多理念甚至一直沿用至今。
2003年报刊整顿以后,50多个县、市、区陆续建立了新闻传媒中心。这个时期的县报,积极融入市场经济的队伍,办报和经营双赢的方针得到了普遍贯彻。这也反映出在市场经济浪潮影响下的报纸,开始逐渐适应了市场规律下的竞争,也懂得关注受众的需求和研究他们的阅读喜好。
从建国前的烽火岁月,到改革开放后的神舟欢歌,到2003年整顿后的焕然一新,报纸以何种面貌出现、发挥怎样的功用,必定是与其所处的时代紧紧相连,环环相扣的。揭开历史,我们发现一张张风格迥异的报纸;透过报纸,我们可以神游那段未曾亲历的历史。走过浙江县报百年的历史,也就走过了浙江社会百年的跌宕起伏。在这百年中,有一种力量薪火相传——虽世事沉浮,但我报人之信念,将犹如星星点点的火种,绵绵不尽;追寻时代发展的新闻事业,也将漫漫无休止。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