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幢5层高的长征饭店矗立在金华老火车站出站口的对面,成为当时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它曾名噪一时,每天宾客盈门座无虚席;它曾雄霸一方,高楼独立;它曾灯火辉煌,名厨汇集日夜不歇;它曾被誉为铁饭碗,多少人挣破头都想挤进去谋一份工作;它见证了金华老火车站的兴盛,依托地势风云而起。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终究还是被无情地冲刷了下来,倒闭、重建,成为一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它就是长征饭店。
.兴起:一个时代的标志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幢5层高的长征饭店横空出世,它以县城为数不多的高楼矗立在金华老火车站的出站口对面,成为当时金华县的标志性建筑。它在金华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是大多数商家无法企及的。
“长征饭店”是1967年饭店纳入国营企业之后取的新名字,其前身据说是一位义乌商人在解放前开的私营小食店,平房,面积也不算很大。解放后,小食店经过公私合营、国营等变化,几经扩建,到1968年后,已由原来的平房变为五层大楼。一楼前半部分,靠近中山路的为长征饭店,二楼以上则为长征旅馆。与它在同一时期出现的,还有清和园、清香楼等国营菜馆,均属于金华饮食服务公司下属单位。这些国营饭店的出现,标志了一个集体经济时代的来临。
卢文正是长征饭店的最后一任经理,现年64岁,1968年分配到清香楼学习厨艺,1968年分配到车站饭店,后又调到长征饭店,自1990年任长征饭店经理至2000年饭店关闭,他陪着长征饭店走过了最后的10年,也见证了一个城市的经济腾飞。
长征饭店作为上世纪的标志性老招牌,当时位于县城最繁华商业地段,正对着金华火车站的出口处,毗邻汽车南站,码头,面积约一千多平方米,内置十几张方圆不一的桌椅。与之相呼应的,是金华火车站进站口正对面的车站饭店,两家国营企业既是搭档,又是竞争对手,关系十分微妙。卢文正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车站饭店。“当时火车上没有设置餐车,旅客要是肚子饿,除了吃自带的干粮,只能下车到各站点的临时餐车、饭店或附近的国营菜馆购买食物。”那个时代,集体经济独占鳌头,金华中心站外,除了这两家国营饭店,没有任何的私营菜馆在经营。正因如此,车站饭店和长征饭店成了所有旅客的不二选择,几乎每天都是高朋满座,在一片菜香和面条的吸溜声中,你可以轻易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特色方言。
“以前蒸汽火车速度慢,金华到上海就要开13个小时。”卢文正回忆,金华作为区间站,偶尔还要停车更换火车头和机身,当时很多旅客都笑称:每次来金华,非要吃两顿饭,过一夜,它才会放你走。
依托火车站的客流优势,长征饭店与车站饭店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1970年,两家饭店还曾合并经营过一段时间,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几年之后,又再度分开了。直到1990年,车站饭店拆除,正式并入长征饭店。此后,长征饭店成为了金华县餐饮界的龙头企业。
发展:它是当时唯一一家24小时营业的饭店
面条、粉干、大锅菜……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样简单的菜品也是供不应求,每天的便菜便饭,一出锅就被抢购一空;上一桌客人刚吃完,没等服务员收拾,就有新的人迫不及待地抢下位置;面条搓多少卖多少,厨房的一帮师傅,每天8小时,不停地掂锅、翻炒,热得浑身是汗,却来不及擦一下汗;饭馆里,随处可见拿着粮票的旅客,饥肠辘辘地在收银台前排起长队。
一碗挂面9分钱,一碗菜面1毛钱,走进长征饭店,墙上的巨大黑板轻而易举地吸引住人们的视线,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类菜品及食物的名称、单价,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在点菜单的下方,是一排直直的柜台,它们按照食物的种类被简单地分隔成一块一块的小区域:有的专门打饭,有的专门点炒菜,有的专门卖面食,有的专门出售便菜(类似于今天的快餐),有的则出售各种烟、酒、点心和金华特产。几个点菜员在柜台后灵活地应付着各种客人,时间久了,即使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他们也能马上反应过来,心有灵犀地奉上正确的菜品。收银员则麻利又细心地收粮票、找粮票,在国营饭店,每一分钱都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容不得出错。
长征饭店与车站饭店第一次合并期间,卢文正曾到这里当过一段时间的厨师。据他回忆,长征饭店在最鼎盛时期,光厨师和帮厨就有十几人,而且每天都是12小时轮流工作,是金华县唯一一个24小时营业的国营饭店。“不管什么时候,饭店大厅都挤满了客人,有些找不到座位的,就站着吃。那个年代,只要有东西吃就很满足了,没人会在乎是坐是站,更别说浪费粮食了。”除了长征饭店大受欢迎,饭店楼上的国营旅馆也是当时县城符合大众消费水准的旅社。来到金华等候中转的旅客,往往会选择在长征旅馆入住,睡一夜,第二天到楼下吃顿饭,再继续赶路,成为了许多人对金华老城的记忆片段。
卢文正,也在此邂逅了他的爱情。“我的爱人是长征饭店会计的女儿,因为工作,我们走到了一起。”以前国营企业的工作都是按分配的,长征饭店隶属金华饮食服务公司,企业在人员的调配上没有自主权,但饭店可以自由聘请临时工,卢文正的爱人就借着会计的女儿身份,顺利地进入饭店工作。“一天工资一块钱,没有其他福利和休假,很累,不过生活所迫,她干得特别起劲。”在国营饭店,收入并没有想象中优厚,卢文正当厨师时,一个月工资也就28元,婚后一家人的生活总是过得捉襟见肘,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打厨房的主意。“一碗挂面卖给别人9分钱,我们自己吃,加一根青菜就是1毛钱,等于我们占了1分钱的便宜,这可是大罪!”
卢文正介绍,当时每个国营饭店都会定量供应购粮卡,饭店拿着购粮卡到粮站买米、买面,蔬菜、肉类等则从市场购置。在冰箱还没普及之前,夏季不易存放的肉类他们事先都会进行熟食处理,蔬菜则尽量在当日内用掉,如果一些食材吃不掉,就算变质,员工也不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