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末生活

西安高腔传承人邵小春:活到老 唱到老

2015-12-25 09:22:12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胡敏霞

  现在,对于西安高腔知道的人并不多,会唱的更是寥寥无几。西安高腔作为婺剧的重要支脉,曾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从1962年开始唱高腔,邵小春一唱就是50多年。之后,她从幕前转到幕后,教孩子们唱高腔,直到退休。可以说,她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艺术。今年80岁的邵小春被评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高腔传承人”,她说,如果有能力,还想把西安高腔教给更多人,让更多年轻人把这项艺术传承下去。

  一段艺术求学之路成就一段姻缘

  邵小春是金华人,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邵小春就特别爱好文艺。这点,在已经80岁高龄的邵小春身上还能看得出来。见到邵小春的时候,她穿着一件花棉袄,满头银发,却很有艺术家的气质。走进她的家中,无论是从摆件还是家具中,都可以看出她的文艺范儿。

  谈起她是如何走上这条婺剧之路的,邵小春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那时候是解放初期,我家附近有一支文艺宣传队,我也是其中的一员。”1995年,浙江婺剧团招生。文艺宣传队里的小伙伴都去报名考试了,唯独邵小春没去。小伙伴都很奇怪:“邵小春的条件不错啊,嗓音甜美,怎么没来报名呢?”

  一次,一位小伙伴在邵小春家楼下碰到了她,拉起她就走,说:“我带你去报名参加婺剧团。”拗不过小伙伴,邵小春就去参加了考试。凭借着自己姣好的相貌以及甜美的嗓音,邵小春被录取了。

  考上浙江婺剧团的邵小春回到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不料却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在那个年代,父母觉得从事文艺工作是低人一等。”邵小春告诉记者,那时候她的两个哥哥身体不好,家里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如果我能跳出来,也许能够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但在父母的强烈反对下,邵小春的户口问题一直都没有办法解决。

  于是,她找到了派出所同志帮忙,“同志,你帮帮我,我考上了浙江婺剧团,可家里人不同意把我的户口迁出去。你帮我想想办法。”当时,接待邵小春的是一个叫冯士际的干事。他一听,说:“文艺工作者可是灵魂工程师。我来说服你父母,你先去婺剧团学习。”

  就这样,邵小春踏上了从事文艺工作之路。过了一段时间,冯士际将邵小春的户籍证明寄给了她。随后,邵小春写了一封感谢信给他。一来二去,两个人便有了感情。每次回家,邵小春都会和冯士际见上一面。最后,他们成为了夫妻,携手走到了白头。

  活跃于舞台上出演40多出戏

  考入浙江婺剧团的邵小春被分配到了江山婺剧团。1957年,浙江婺剧团成立高腔训练班,邵小春被调了回来。“因为我嗓音洪亮,也被挑选进了高腔训练班。当时80多岁的江和义老师教我们唱高腔,那时候,会唱高腔的人不多,于是提出了‘抢救’高腔的口号。”邵小春回忆说。

  邵小春告诉记者,高腔有西安高腔、西吴高腔、弋阳高腔等不同类型,每种高腔的特点都不尽相同。“那时候,我们跟着江和义老师学了近一年的高腔,会唱多种高腔。”

  1962年,邵小春跟随剧团成员一起到北京演出,每到一个地方,剧团就会让邵小春唱上一段西安高腔里面的《白兔记》。这部戏,他们从北京一路唱回了金华,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邵小春开始唱西安高腔。

  据邵小春介绍,西安高腔形成于浙江衢州,因衢州古称西安而得名。它是在弋阳腔影响下形成的地方戏,最迟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以衢州为中心,流传于浙江的温州、金华及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因为西安高腔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所以西安高腔乡土气息浓厚,在剧目、行头、唱法、行当体制、演出程序等方面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古南戏的风貌。

  成为浙江婺剧团一员以后,邵小春一直都活跃于婺剧舞台上,以演老旦为主,曾演出过古装戏、现代戏40多出,如《黄金印》、《迷米记》、《刘介梅》、《红灯记》等,其中《合珠记》里的折子戏《米兰敲窗》还被拍成电视剧,邵小春在其中饰演老杜娘一角。

  那时候,条件远没有现在好,演员下乡演出都要自己背着被褥去,道具、服装都得演员自己抬上抬下,很是辛苦。50岁的时候,邵小春的身体吃不消了,便向剧团提出转为从事教育工作。

  转战教育舞台把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

  从20岁入团到50岁离开浙江婺剧团,邵小春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舞台。50岁那年,邵小春调到了金华市艺术学校当老师,担任婺剧训练班副主任兼教导主任。

  对于邵小春来说,当老师可不比在舞台上,“当老师,身上多了份责任,什么都得尽心尽力地做好。”很多来艺术学校学习婺剧的孩子都是零基础的,邵小春得从头开始,教他们怎么发声、怎么用气。邵小春擅长演老旦,她说:“老旦的动作都不同,官太太有官太太的台步、穷人有穷人的台步……”她能教给孩子们的除了自己在舞台上的经验外,她常说的一句话便是:“艺术来自于生活,你们得观察生活,看看生活中不同身份的老太太是怎样一种状态。”

  孩子们的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邵小春都手把手地教,从来不敢有半点马虎。在她的悉心教育下,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婺剧演员。2010年,邵小春因为出色的教学工作而被评为“浙江省园丁奖”。如今,那些她教过的学生,有的还活跃在婺剧舞台上,有的则从事了其他工作,但提起自己曾经教过的孩子,邵小春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1994年,60岁的邵小春从金华市艺术学校退休。但退休后的她仍丢不下自己喜爱的婺剧,闲来无事的时候,她还会在家里唱上一段。今年12月开始,受浙江婺剧团的邀请,邵小春又开始带学生,每天下午教学生唱高腔。“早上出去散散步、买买菜,下午教学生唱高腔,生活很充实。”邵小春说,“现在年纪大了,但只要我的身体允许,我还想手把手地教更多的学生唱高腔,把高腔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