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溪水泛汤汤,泼泼游鳞逐队忙。眺跃萍开山动影,浮沉漾日岸摇光。”这是古代诗人在婺城区白龙桥镇古方村南溪十景“鱼跃龙溪”中所吟诵的诗句。来到位于古方一村的白沙溪桥头,只见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大桥(古方至长山大桥)、休闲长廊、垂柳和白沙溪畔洞山上的洞山塔自成一景,风景优美,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古方一村依山傍水,白沙公路从村边通过,交通便利。据古方一村村主任陈庆军和今年70岁的老会计朱茂文介绍,古方一村共有1702人、648户,土地1907亩,村中有朱、陈、王、吴、徐等30多个姓氏,其中朱姓是主姓,占了人口的40%。
古方村原名为南溪、酤坊
在村中,记者翻阅了清光绪癸卯年(1903年)重修的《南溪朱氏宗谱》。据记载,朱姓以国为姓,至宋时南渡,其中朱氏中的一支先迁居钱塘,再迁至婺州之永康。曾祖德辉公从永康之南园迁居金华城西之铁岭头履正坊,元时为避兵乱,逊二朝奉(明、清则称盐店、典当的管事人为朝奉),名道生,来到南溪(古方)居住,为古方朱氏始祖。道生善于经营,在南溪买田建房,事业日益兴隆。道生孙为朱宁,字士安。明洪武年间朝廷为求贤,朱宁授同知河间府事(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后调闽汀州同知。朱宁因忠于建文帝,靖难之变后,因避祸归隐家乡。
在《南溪朱氏宗谱》上,还有古方村名曾为酤坊(酒店)的记载,因朱氏曾居住城西之铁岭头履正坊,与酒坊巷相近,与之相呼应的是,由于道生善于经营,将南溪(古方)命名为酤坊,而酤坊以前正是酿酒卖酒之地的称呼。
在古方村,有朱氏宗祠、洞山塔等古建筑。洞山塔位于古方村白沙溪畔洞山上,该塔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建造,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是古方村朱姓太公所建。
朱氏宗祠位于古方一村,为明代万历前后所建。2004年3月,朱氏宗祠公布为金华市文物保护点。朱氏宗祠为三进建筑,主轴线上有门厅、正厅和寝堂各五间,两边有厢房和耳房,祠堂后有文昌阁(坍塌过半)。
朱氏宗祠几百年来没有发现一张蜘蛛网
朱茂文说,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后期,在朱氏宗祠里办过粮校。之后做过粮食仓库、还办过酒厂。因为酒厂发酵腐蚀,很多房梁都被熏烂了。前年,宗祠交回古方村管理,村里对宗祠进行了修缮。朱茂文说,修缮只是停留在换瓦、换椽子等表面工程。现宗祠只是用来堆一些杂物。
祠堂虽然破败,但这里依然是村民们夏天纳凉的好地方,房梁虫蚁不蚀,蜘蛛网不结。关于这个未解之谜,有村民说是因为风水考究,也有村民说是木材质地的原因。
在大多数村民们眼中,古祠堂很神奇。如果出趟远门,家中角落里都会免不了织出几张蜘蛛网,而古祠堂几百年来从来没有发现一张蜘蛛网,夏天连苍蝇蚊子也不见一只。据说当年日本鬼子占据了村子,要把古祠堂改为临时驻地,但是马一到祠堂门口就立蹄嘶叫,怎么都不肯进祠堂,最后把祠堂前刻着字的擂鼓石敲碎了才罢休,之后日军撤走,想一把火烧了祠堂,但是放了多次火都没有成功,这或许是古祠堂能保留至今的原因。
在宗谱里,还有罗汉松的记载,当时宗祠里有四棵罗汉松,已经有600年的树龄,是朱氏先祖亲手所种。朱茂文回忆说,以前朱氏宗祠的4棵罗汉松是造完祠堂以后才栽种的,枝叶参天。抗日战争的时候被毁了两棵,后来又栽回去了两棵小的。后在“大跃进”时被毁。
那些关于古方朱姓的传说
数百年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古方朱氏,原本姓潘,系宋朝奸臣潘仁美的族人,因为潘仁美陷害抗金名将杨业父子一家,罪孽深重,不仅潘仁美一家要满门抄斩,还要株连九族,所以古方潘姓族人连夜将全族潘姓改为朱姓,如此才免去了一场天灾人祸。
按照正史记载,历史上并没有潘仁美这个人。在《杨家将》系列故事中,“大奸臣”潘仁美的原型是潘美。
在历史上,潘美参加了宋太祖的“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屡立战功,在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割据历史的统一战争中功劳很大,最后做到了“宣徽北院使”。
传说他的结局也颇为凄惨,因为犯了事,遭到朝廷满门抄斩。关于朱姓的传说流传着不同的版本,传说某风水先生给潘家看了一穴阴宅,断定要出大官,并立契约,由潘家奉养风水先生终老。数年后,果然出了个大人物——潘仁美。于是,潘家除潘仁美父亲外,男丁都外出做官了,只留下家眷,由于女眷们长期独守空房,寂寞难忍,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风水先生头上,说要不是他们说风水多么好,她们的丈夫就不会外出做官,而是在家陪伴着妻儿。
风水先生也受不了长期虐待,想了一条计策,让潘仁美的父亲在村东的洞山上造一座塔。潘父对先生言听计从,于是就在洞山上造一座塔,结果塔造好不久,断了风水。之后潘仁美案发,全家满门抄斩。逃避出去的潘氏一脉,也由潘姓改为姓朱,据说:这是古方村姓朱的来历。
此传说在周边村民中流传颇广。但潘仁美是北宋时期小说中的人物,而建塔的时间是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前后相差约500年,在时间上根本不能混为一谈。此说或与明初朱宁当年避祸逃归故乡有关。
潘美秘密养育柴荣幼子,是个大忠臣
潘美,字仲询,河北大名府人。不过,真实的潘美不但不是奸臣,而且是北宋的名将。在与古方只有3里远的长山乡卢家村,就有关于潘仁美的传说。据卢家村老支书卢卫通介绍,卢家村卢姓是宋朝工部尚书卢琰的后裔,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据《永康石马卢氏宗谱》记载:卢琰(公元900~985年)原为后汉将领郭威的得力部将。郭威废汉立周,称周太祖,死后传位给养子柴荣(周世宗),琰公是两朝元老,而且都悉心辅佐,承担整军治民重任,成绩昭著。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掌握兵权的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被部下拥立为帝(即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回京即位,改国号为宋,称宋太祖。同时,把年仅七岁的后周恭帝(训)贬为郑王,还想杀害柴荣的其余两个幼子纪王熙谨、蕲王熙诲。卢琰当庭仗义力保,免了这场灾祸。事后琰公怕太祖反悔,与同事大将军潘美各抱一位皇子带回家中秘密养育。潘美收养的柴熙谨后来改名潘帷正,长大后官至刺史。琰公收养的柴熙诲(又名炯)后来改名为卢璇。因此,潘美不是《杨家将》中的“大奸臣”,而是一名大忠臣。
在卢家村后山有许多石像,据说这里葬的是北宋大将潘仁美。记者来到古墓所在地,只见四周杂草丛生,并没有看到古墓的影子,只有散落在地上的两尊没有头的石像。按照卢家村老人的说法,躲过一劫的潘仁美后人,冒着风险取回了潘仁美被肢解的身体,因为缺了一部分,只好用金子做头部,用银做了腿,将他埋葬在了卢家村的后山上。早在五六十年前,村里一些年轻人因为相信墓里真的有金银财宝,曾挖开过这座古墓。然而,让他们失望的是,墓穴是找到了,但里面空空如也,别说“金头银腿”,就连尸骨也没有。
凡祖宗果有贤达实迹者,则著其善行
在《南溪朱氏宗谱》中,规定了十三条家规和文公家训。在家规中规定,表赞照德行也,凡祖宗果有贤达实迹名于当时可法后世者,则著其善行,录其文传于左,无硕德可扬者,毋(不)得私意褒誉滥漫(滥竽充数)以失其真。也就是说,表扬赞美有德行的人,凡是祖宗中有才德、声望的人可以后世效法的,就突出他的善行,收录记载他善行的文章。如果没有大德之人可以赞扬的,不可以用私心来滥竽充数,弄虚作假。
在文公家训中,则对学童的行为规范作了详细规定。
在朱氏宗谱中,还有紫阳书院、考亭书院的记载。朱茂文说,在祠堂后面是紫阳书院。
据史料记载,紫阳书院以祭祀朱熹,宣扬朱熹理学思想为主旨。朱熹一系迁居崇安五夫里(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里镇),因为朱熹的祖籍是徽州婺源(江西婺源),有一山名叫做紫阳山,他为表示不忘先祖,故名新宅为紫阳楼,匾其厅堂为“紫阳书堂”,后朱熹后人皆以紫阳命名。考亭书院是南宋时全国最有影响的书院之一。朱熹在此创立了考亭学派,成为“闽学”之源。
数百年来,古方村民传承了“信义、崇学、勤劳、淳朴”的好传统,早在上世纪50年代,古方一村就有三人考上北大、科大,在北京就读、工作。之后又有人出国留学国际名校。目前全村考上大学的有70多人。朱茂文的孙子、孙女都是金一中毕业生,目前分别在杭州、温州的大学就读。
在村中,人们继承孝道,出现了许多好丈夫、好媳妇。朱茂文说,村民杨志祥,妻子王根仙已中风五六年了,但杨志祥数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妻子,每天都要扶着妻子锻炼行走。村民张竹艳也是如此。丈夫朱竹敏前些年因车祸致残,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能自理,连大小便也要妻子料理。张竹艳就每天照顾好丈夫的衣食住行,为丈夫擦拭身子,及时清理大小便,把丈夫照料得很好。
多年来,村两委发扬敬老爱老的好作风,一直把村中老人放在心里,给老人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关怀、慰问。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