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文化教育

话说杜甫的精神

2017-06-22 09:23:19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徐益丰

  儿时背杜甫的诗句却总是不知其出处,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名句,不胜枚举。但杜甫及杜甫的精神就这样潜移默化中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并激励着我们前行。

  杜甫性格秉直,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他的妻子和儿女也与他一起经历了种种苦难。杜甫给后世留下的形象,亦是一个朴实谦和的长者。

  那年我来到了成都西郊浣花溪旁的杜甫草堂,出乎我的想象,这分明是一座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鸟语花香的园林式农庄。

  杜甫草堂,清澈的流水,葱郁的林竹,茂盛的花草,有栖息在其间的各类鸟禽虫鱼,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记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上说的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由此推断,当年这里不过是几间难遮风雨的破茅庐而已。几间破茅庐演变成为园林式旅游胜地,这是当年穷困潦倒的杜甫未想到的。“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的车轮常常不循常规,常常让那些豪宅付荒冢一堆草没了,而让寒伧渺小的几间茅屋得以流传美化,这正应了“文章千古事,做官一时荣”的古训。

  诗圣杜甫是值得纪念的,但决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章,更重要的是他奉儒守官、忧国忧民、积极入世的高尚道德风范。杜甫一生足迹遍九州,早年游历齐赵、吴越,晚年流离巴蜀、荆湘。但在草堂以后的11年,他的人生跌入了低谷,创作却达到了顶峰。入川后作诗千余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思想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人生的悲壮与思想的精华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1242年前(公元760年),杜甫流亡四川的时候,已49岁了。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旁盖了三间茅房,从此结束了长达一年的漂泊生活。经过科举不及第、客居长安十年仕途无门、被叛军俘虏半年、偶获左拾遗官职却直言遭贬等一系列打击,此时的杜甫已是心力交瘁、贫困交加、伤痕累累。遭遇最容易改变一个人,或放荡孤傲,或消极沉沦,比他大11岁的两位朋友即是例证。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王维早已不再有“愿得燕弓射大将”的报国壮志,开始信奉禅理,过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田间牧歌生活。只有杜甫,穷且益坚,贫贱不能移,即使在人生最为挫折、最为穷困之时,仍矢志不忘初衷。

  下一场春雨,他感到高兴的是老百姓的庄稼《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喜不自胜,“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便是茅屋为秋风所破,“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诗人总是希望人民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即使是在自己身居艰难、幼子饿死的情况下,诗人也想到广大的“失业徒”、“远戍卒”生活的更加悲惨。甚至当成都的草堂被秋风吹破,诗人在终夜雨漏不止的寒冷凄苦中,不止于自叹,更进一步想到了社会上众多的受冻的人,在战乱中游离失所的人,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他由衷地希望眼前出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还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这种崇高的人生观,与范仲淹的忧乐观如出一辙,一道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成为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像杜甫那样一生为民请命,与民同悲喜、共患难,像他那样推己及人,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诗人又有几人?正因为人生态度中始终怀有侧隐之心,所以杜甫一直与人民心心相通,赢得了人民诗人的崇高称号,并且达到了人格的超越。

  杜甫以内心的孤独、澄明、悲悯和仁爱为内核,为我们打造出了阔大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境界,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塑提供了土壤,为我们今天的人生追求树立了榜样。

责任编辑:方柯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