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经济、家庭农场、传统食品产业……如今,在琅琊镇各村三产融合、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开。
近年来,琅琊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着力引导特色产业培育,通过做大做强绿色蔬果经济、家庭农场和乡村旅游业等乡村特色产业,将产业和“三农”工作、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产业兴旺撬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
金志庆:蔬果经济筑起绿色“致富路”
初夏时节,正是那红得发紫的桑葚如约而至、挂满枝头时。“大清早,我们从武义驱车1小时赶来,只为体验这一口沁人心脾的甜。”说这话时,张女士正与8位女伴流连桑葚林,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这是一片成熟的桑葚林,位于琅琊镇高田塍村,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分外醒目。“今年,合作社种植了50余亩桑葚,另外还有20余亩的甘薯、无花果、树莓、桃子、桔子,接下来还打算栽种樱桃,可满足游客四季采摘。”金华市高益蔬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金志庆向记者介绍。
出生于1951年的金志庆,皮肤黝黑、腰板挺直,虽渐步入古稀之年,但长年风吹日晒下劳作促成了他坚毅果敢的个性,就连说话声音也分外洪亮。“除了水果,合作社里还有20余亩蔬菜,200余亩苗木。”他说,合作社自2009年初成立以来,就坚持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由于管理规范,2016年还被授予首批金华市本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点。
在合作社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专业化的食品安全检测仪、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摆放在工作台上,随时待命。“省、市、区农业部门每季度分别有3次检测到田间地头,此外,在蔬果生长期社里还每个月安排自检达40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如今,优良的蔬果品质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采摘游更是红红火火。“仅今年五一期间就有1000余人前来采摘休闲,场面煞是热闹。”
然而回首往事,三十载芳华,仿似人生转瞬。“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当时看着成片山荒着怪可惜的,就寻思着造林的事。”1988年12月,为响应政府植树造林的号召,金志庆把从事木工行业积累的5万元,全部投入到位于东方红林场琅琊林区的405亩荒山上。“仅开垦期每天就顾了70余人。”第二年,杂草丛生乱石遍布的荒山披上了浅浅的绿装。
如今,曾经的荒山变成绿海,苍翠的松树挺拔有力,蓊郁的竹林摇曳多姿。“虽然离开了那片山,不过最终还是离不开土地。”金志庆介绍,成立合作社后,他与社员精心种植蔬果,合作社效益稳步提升。不久前,在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通往合作社的一条泥巴路换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政府部门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让他对农业更有信心了。“在农业大环境下,只要顺时令耕种,春种秋收,夏耘冬贮,辛勤劳作,土地绝不会亏待人。”
周萍:用心奏响传统食品“新乐章”
沿着悠悠白沙溪而行,靠近琅琊廊桥附近,一座名为恋·苍庐的农家小院倚溪而筑。扣门而入,香味扑鼻。只见七八位农家阿姨摆开阵式,填糯米、裹箬叶、扎线,一片片箬叶在她们的手中,随意弯曲,轻轻一卷,就成了一个小容器,再把糯米、馅料放进去一卷,粽子的形状就出来了。
“自从4月底开始包粽子,至今已经包了半个多月了,基本上每天雷打不动1000个以上的销量。”店主人周萍边忙边对记者说,“端午前预计每天会增至5000个。”
从清明时节软糯的清明馃,至端午时节清香的粽子、细腻的绿豆糕;从中元节Q弹的千层糕,至中秋节酥松的月饼;从腊月的微熏腊肉、风味香肠,至新年的冻米糖……从年头至年尾,四时八节的传统食品让周萍有了挥洒热情的舞台。
2016年末,厌倦了朝九晚五生活的周萍,突发奇想,“琢磨着找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利用农村优质的食材做点文章。”恰巧拥有近30年厨师经验的丈夫周鸽麒也有从酒店辞职单干的想法,于是夫妻俩一拍即合。在白沙溪畔找了如今的小院,开始与传统食品打交道。
自古以来,琅琊物华天宝,金兰水库碧波滋养出独具风味的冷水茭白,肥沃土地孕育出富硒稻米、各类绿色蔬菜、各色美味野菜。周鸽麒利用其土生土长琅琊人的优势,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商机,“这些纯天然、无污染的原生态食材,就是我们传统食品所需要的精髓。”
于是,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夫妻俩渐渐探索出了时令传统食品的奥秘。为保证地道的口感,店里所有食品纯手工打造,和面、制馅、包制……种种工序均不怕繁琐、复杂;用料精挑细选,主料必须新鲜,配料非原汁调配不用。匠心坚持的背后,一个好口碑在朋友圈中渐渐树立。
“需要十盒绿豆糕、十个大肉粽,另外搭配两个三角粽给孩子作小礼物。”手机那头传来顾客的声音,周萍接起电话声音轻柔,“下午两点集中送货时,一定给您送到。”每天像这样的电话订单几乎不停,甚至连晚上睡前还有。“为了让顾客能及时品尝到新鲜食品,我们增加了配送频率。”说这话时,周鸽麒又踏上了配送路。
不过,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当初,面对着承租过来杂乱的小院,夫妻俩撸起袖子加油干,硬是把1000余平方米的空间收拾得井然有序。紧接着,长达半年之久的装修几乎耗尽精力。“自己设计、采购、装修,甚至自行用喷火枪完成火烧木……”经过精心打磨,小院焕然一新。看着茶几、窗台上极具质感的纹理,周萍笑称特别有成就感。
漫步小院,在众多珍馐美馔中,记者注意到一款层层叠加、晶莹剔透的千层糕,分外诱人。“这其中蕴藏着一个历经千年的治水故事。”周萍娓娓道来,东汉时,骠骑将军卢文台归隐于白沙溪畔兴建白沙堰。由于劳作时间长,卢文台等人常常顾不上吃饭。幸得一村妇用新米浸于有稻草灰的水中,然后用石磨研成水粉,置蒸笼于锅上,一层一层添加水粉,蒸熟后送来充饥。于是,这款被卢文台点赞为“甜而不腻、满嘴香味”的千层糕流传至今,也在周萍他们手中焕发了新生。
如今,恋·苍庐已经成了白沙溪畔靓丽的点缀,它那融合四时八节的传统食品,穿过历史的沧桑,以原生态的馨香还原了生活本质,带给人们更多味蕾的体验。“这是一份具有传承意义的事业,我们会用心经营下去。”周萍表示。
滕光荣:扎根农业谱写青春“田园歌”
东风吹遍阡陌纵横的田野,唤醒了大地生机。在琅琊集镇周边,一方60余亩的无花果基地里,劳作声、欢笑声不绝于耳。金华市浩仁家庭农场负责人滕光荣正与村民们一起,分工协作,栽种着无花果苗。
眼前,一株株健壮的果苗,经一双双勤劳的手植入肥沃的土壤,预示着又一年的收获将到来。“无花果口感软糯香甜,营养健康深受消费者欢迎。”滕光荣介绍,由于当地土壤条件优越,再加上管理得当,2017年种植当年就喜获丰收,畅销市区及周边县市。
阳光和煦,照在无花果基地上,也照在近1100亩的代代果园里。
白色的代代花吐蕊绽放,煞是养眼,待到秋季绿叶婆娑、金果悬垂时,却是另有一番风采。“代代花为芳香健胃药,代代果壳可健胃驱气,均具药用价值。”提起这片去年刚种的代代果,滕光荣饶有兴致,“年初果实绿色,年末变为橙黄色,到了翌年又转为绿色,几代果实同挂,寓意几代同堂、吉祥如意,这正是代代果受市场追捧的原因。”
从无花果到代代果,滕光荣在农业领域里不断尝试、深耕。不过,熟悉滕光荣的村民知道,这位出生于“80后”的青年,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与农业打上交道了。
滕光荣是琅琊镇浩仁村人,谈起走上农业之路的初衷,他眼神坚定,“高中毕业后,干过厨师,做过企业‘白领’,总感觉缺少一个施展拳脚的舞台。”2008年,从城市回到农村后,他和父亲创办了金华市绿田粮食专业合作社,承包了8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在父子俩的努力下,短短的几年,合作社从原来的35人,发展到现在的300人,滕光荣父子也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2012年,滕光荣在市区义乌街开了一家农特产品经销店,销售自己种的“浩仁”农家米以及茶叶、菜籽油、地瓜粉等农产品,走产销一条龙现代农业产业化之路。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家庭农场,滕光荣敏锐地发现,家庭农场既能保留传统农业的家庭优势,又符合现代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于是,当年9月,他又申请注册了金华市浩仁家庭农场,并且专门承包了100亩土地用于办家庭农场。
如今,经过近五年发展,浩仁家庭农场不但配备了先进的农业设施,还实现了蔬菜、水果、粮食、水产等农产品高产、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成了许多城里人招待、聚会、宴请的地点,成了中小学生田园研学游的目的地。“在夏收季,孩子们来田间体验割稻、打稻、风车吹谷……通过感受农业劳作的不易,直观地明白珍惜粮食的道理,我觉得这样特别有意义。”在他的眼中,一个集约高效兼具社会效益的生态农场正不断照进现实。
农业打开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为实现青年人生价值搭建了桥梁。滕光荣坦言,虽然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制约大,但是他坚信在国家惠农政策和政府部门的帮扶下,依靠勤劳的双手,农业一定能走出康庄大道。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