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有这样一个群体:穿上军装,他们保家卫国,把宝贵青春献给国防事业;脱下军装,他们本色不变,在第二战场划下精彩航线。他们就是退役不褪色、军魂永在心的退役军人。本报特别推出“最美退役军人”系列报道,讲述退役军人故事,展示退役军人风采。
人物名片:王厚鑫,男,196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1981年10入伍,2002年10月退役,后成为金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三大队排爆民警。工作中,他忠诚智勇,舍生忘死,共处置涉爆现场63个,排除炸弹千余枚,曾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二级英雄模范”“最美浙江人”“金华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王厚鑫出身于江西省泰和县一户清贫农家,村子位于有“中国革命摇篮”之称的井冈山东麓。勤劳善良的母亲总是教导他要“老老实实、清清白白”做人。
1981年,王厚鑫响应祖国的号召参军入伍,积极上进的他通过层层考试,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工程兵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工程兵学院),从此与危爆物品结下了不解之缘。
军校毕业后,王厚鑫一直与爆炸物打交道,精通控制爆破、定向爆破等技术。2002年,王厚鑫从部队转业,成为金华市看守所一名民警。“当时,市公安局正在寻找排爆专业人才。”王厚鑫回忆,“市局领导在检查工作时无意中看到我的履历,希望我发挥在部队的特长。”又可以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王厚鑫特别高兴:“服从组织安排,这是军人应有的品质。”
就这样,刚从极度危险的军事爆破中转身的王厚鑫,又一次与危爆物品连在了一起。
在排爆手的世界里,机会永远只有一次。“每一个可疑爆炸物,都是一个未知数。”王厚鑫感叹道。2008年2月,义乌某超市发现一个用黄色胶带纸包着的爆炸可疑物,上面绑着一个石英钟,“嘀嗒、嘀嗒”地走着,随时都有起爆的可能。那次,他没穿排爆服,工具只有一把剪刀。
“要说不怕那是假的,但职责在身,我必须站出来。”王厚鑫小心翼翼地将爆炸可疑物装入防爆罐,准备运到城外空地“肢解”。一路上,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这是一种出于本能的恐惧,一旦石英钟与爆炸可疑物分离,就可能启动爆炸开关。”
王厚鑫用一块砖头紧紧按在石英钟上方,让两者保持紧压状态。进入安全区后,他在砖头上系一根绳,用工具剪断石英钟和爆炸可疑物间的黄色胶带,迅速后退拉动绳子——砖块落地,石英钟分离出来。所有触动爆炸的可能性被排除,整个排爆过程仅用时5分钟。
“这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5分钟。”王厚鑫说,“那种脱下头盔仿佛重回人间的感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
婺城区申达山庄内遗留的125公斤航弹、琅琊镇某村挖出未爆航空穿爆弹……17年来,王厚鑫6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每一次都惊心动魄,每一次都化险为夷。100%成功率的背后,是王厚鑫100%的努力和付出。他眼观六路,凡是与排爆有关的资料、案例,剪辑保存;他耳听八方,听说什么地方处置了爆炸物,都会千方百计联系了解详情。这些年,他已经整理了13万字的学习心得和排爆记录。
在王厚鑫身上有一颗近乎执着的匠心,刻苦学习与勤奋实践,使他不仅具备了过硬的排爆技术,还具备了排爆手冷静的头脑、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在,金华市公安局已成立“王厚鑫工作室”。王厚鑫通过传帮带,培养出一批业务骨干,为打造全市公安安检排爆队伍付出了大量心血。
昔日部队爆破手、如今公安排爆人,38年来,王厚鑫一直“行走在刀尖之上”“与死神跳舞”。63个爆炸物现场、1000多枚危爆品,面对生死考验,他从不退缩。如今,57岁的王厚鑫两鬓斑白,却依然战斗在排爆一线。他用自己的行动彰显着军人退伍不褪色的本色,诠释着一颗永不改变的初心。
(记者 郦莎)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