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文化教育

漫步白沙

2020-07-15 09:14:17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章一平

  章一平

  “白沙连翠竹,春色漾清波。乐岁饶风雨,春田足禾稻。堰分三十六,岁历百千多。欲问卢侯事,遗碑尚不磨。”这是明代诗人的朱助写的《白沙春水》诗作。这白沙和三十六渠指的就是白沙溪和三十六堰。

  那一年的5月中旬,笔者有幸和来自江苏、江西、浙江的10多位知名作家、省市区的媒体记者一起,走近白沙溪,感受那源远流长的白沙文化。

  风景秀丽的琅峰山旁,是清澈的白沙溪。据琅峰山下的“白沙堰”碑文记载,白沙溪建有三十六堰,首建于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至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是浙江省最早兴建的水利工程。

  史载:“卢文台,字高明,幽州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人,汉成帝末,为步兵尉,后授骠骑将军。”王莽篡汉,卢谢病,免归顺;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率部将36人从宜阳退隐到辅苍停久(今婺城沙畈乡亭久村),垦田卢畈,首筑白沙溪堰,引水灌田,其后数百年,经百姓共力,筑起36堰,沿岸120多村受益。乡民怀其惠,立庙以祭,敬称“白沙老爷”。

  在琅峰山旁的白沙溪就有一道堰坝,那就是“白沙溪第二堰”。时值初夏,只见溪水从堰坝中冲泻而下,发出哗哗的流水声。远远望去,江水犹如一条白练,在阳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晶莹如玉,构成一幅美丽的江景图。在青山绿水的陪伴下,不由得让人心旷神怡。

  在琅峰山入口处,历代文人墨客,为卢文台题诗纪念者颇多。南宋右丞相、金华人王淮题有七律《白沙溪遗兴》。诗曰:“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涨流,每岁田禾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此诗感怀卢文台的治水功绩,也描述了当时人们有序利用三十六堰的景象。明代的金华诗人杜恒,在另一首《白沙春水》中写道:“白沙春水镜光清,水面无风似掌平。春暖锦鳞吹细浪,晚晴黄莺啭新声。烟堤绿树人家小,云渚斜阳钓艇横。三十六渠饶灌溉,秋田万顷仰西成。”此外,还有明成化年间汤溪第一任县令宋约写的《无题》等等。

  沿着小径往前走,不一会儿,白沙亭就豁然出现在眼前。白沙亭立于惊险的双扇门下,亭中立着一座由原浙江省省长李丰平题写的“白沙堰”石碑。石碑背后的碑文记载了白沙堰的历史。

  出了亭子,沿着山脚的小径继续前行,抬头往上,只见琅峰山山峰险峻,仰观令人惊叹,真有泰山压顶之感。沿着小道,前面就是建于悬岩峭壁间的白沙古庙。古庙依岩壁石洞而建,里面供奉着白沙老爷卢文台的石像。

  在岩山峭壁上有一巨掌形印。相传白沙老爷卢文台修建白沙堰时,铁拐李为试探卢文台神威,乘卢撑筏到琅峰山时,用铁拐猛力一推,筏直冲山岩,顷刻雷声大作,岩山晃动,有倾倒之势,白沙堰也将被堵塞。卢文台立即伸出巨掌挡住,稳住岩山,化险为夷,从此也留下了形象逼真的巨掌形印。

  我们继续往前行走,有人说,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了。于是,我们一群人只好返回。

  沿着另一条山间小道,我们一步步攀登前行,穿过一片树林,便抵达峰顶。山顶上建有一座古亭,可以在亭子中小坐休憩,品茗赏景。亭子旁边有一块石碑,上写“抗日战壕”四个大字。在山顶上,我们还看到了并排而立的另两块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抗日阵亡战士纪念碑。抗日阵亡战士纪念碑是1993年琅琊镇政府立的,碑的背面介绍了这次战斗的概况。据记载,1943年3月7日,琅峰山山顶的中国守军9名战士在6人牺牲,2人受伤的劣势之下,依然坚守阵地,顽强抵抗,击毙包括日军中队长在内的日军21人、战马一匹。 “琅峰山九壮士”的事迹虽然已过去70多年,但是他们的不朽战绩和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永远流传。

  我们又驱车前往琅琊的铁店古窑遗址,去探访宋代先民创造的那一份古老的传奇。

  说起金华婺州窑的代表——琅琊铁店窑,外界也许感到陌生,因为与家喻户晓的越窑和龙泉窑相比,它似乎显得有点落寞和神秘。铁店古窑址群是婺州窑系代表性窑址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东汉及三国时期,婺州窑的堆塑工艺就相当成熟。到了宋代,铁店窑发展到高浮雕阶段。婺州窑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铁店窑遗址共有3处,铁店村的村民习惯把1号窑窑址的山头称做窑山。铁店窑遗址并没有预想的那样气势恢弘,它们大多隐匿于橘园、竹林之中。窑址上林木茂盛,环境幽雅,虽历经千年风雨,有的窑床形制还依稀可辨,池塘边堆积着数以万计的碎瓷片。在铁店窑址上,我们似乎能看到婺州先民在窑洞前忙碌的身影。

  看着精美的陶瓷瓷片,作家们无不感叹千年婺州窑文化的厚重,幻想先民们那点燃的窑火,内心早已穿越到那遥远的年代。

  在杨塘下村的滕氏宗祠中,作家们翻阅了1948年续修的《南阳滕氏宗谱》。

  “朝廷有贤奸之别,如为臣不忠、、贪酷虐民者不书。”杨塘下村《南阳滕氏宗谱》中的这句家规令到场的作家们印象深刻。

  这本北宋政和年间开始修撰的家谱,记载了自盛唐至1948年间金华滕姓繁衍、变迁的历史。在滕氏家族中,出过“十世尚书”,数百年前,滕氏家族已经将做好官、为官清廉的要求写入了族谱。

  据记载,中唐时期礼部尚书滕珦奉旨落户白沙溪口(今杨塘下)。三个儿子滕遂、滕迈、滕邈连中进士及第,既是诗才,又是名臣,青史有载。可谓“父子四进士,儿孙满船官。”

  特别是滕珦、滕迈父子二人,名望更甚。不仅朝廷恩赐,又因文风极佳,好结友朋,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岑参等纷纷为他俩赠诗作贺,盛赞他们有德有才,文武兼备。

  “春风秋月携歌酒,八十年来玩物华。已见曾孙骑竹马,犹听侍女唱梅花。入乡不杖归时健,出郭乘轺到处夸。儿著绣衣身衣锦,东阳门户胜滕家。”

  这首被收入唐诗宋词之中的《送滕庶子致仕归婺州》,就是由白居易所作,赠与滕珦的。

  当年滕珦致仕,正是有京城好友白居易与另外几位诗兄挚友刘禹锡、贺知章等把酒相送,作诗相赠。

  据《南阳滕氏宗谱》记载:东阳(金华)之滕氏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子司业”滕令琮,传到唐德宗建中元年进士、户部尚书滕珦时,东阳之滕声名大著,成为唐朝江南一带的官宦之家、名门望族。唐太和二年(828年),滕珦时年七十五岁,请半俸乞休致仕(离休),文宗诏赐新第“白沙溪口”。滕珦奉旨迁徙至白沙溪口,成为杨塘下滕氏始祖,也是白沙滕氏始祖。滕珦到了新居地白沙溪口后,以他和儿孙们的名望,向当地政府申请整治白沙溪的资金,自己不仅拿出所有积蓄,还指令儿孙出钱出力,动员乡民治理和维护白沙溪的三十六堰。

  自盛唐至南宋末的五百多年间,珦公后裔在外为官者甚多,仅有确切名字、世系的县令以上官宦就有297人。且连续十余世都有人担任朝廷尚书、御史、侍郎等显宦。

  而且这些为官的滕氏后代都传承着清廉、勤政、爱民、爱国和忠义的好品质、好传统。

  如治州井然、有汉叔遗风的滕遂、秉性耿直、执法坚刚的滕中正,励精图治、为民父母的滕元晏,与范仲淹一起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滕子京,爱民如子、威行边关的滕甫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尚书故里杨塘下,之所以五百多年出了近300个好官,这和整个宗族的家风家训密不可分,“朝廷有贤奸之别,如为臣不忠,贪酷虐民者不书。”在《南阳滕氏宗谱》中就明确写明,为官不忠于国家,不善待百姓的族人,一律不写入家谱。这在古代是非常严重的惩罚。

  如今,在杨塘下,清正廉洁、一心为公的家风家训,在越来越多的村民身上得到了传承。

  当天下午,我们还在石岩寺的天然岩洞里品味了禅茶,探访了白龙桥镇明代古塔——洞山塔和古廊桥等美景。

  五月的白沙,秀美的风光,璀灿的文化,让我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五月的白沙,温柔而多情,细腻而洒脱。

  五月的白沙,梦中的牵挂。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