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金华新闻

努力创新“城市治理新方案”

2020-07-17 09:31:33  来源:  金华新闻网  作者: 张帅 刘小刚

  记者张帅、刘小刚

  一座城市的文明是靠管出来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强调“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地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和实践,各地创新城市基层治理的新方案,是丰富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源泉。

  第六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我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抓手,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在立法立规、体制改革、机制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我市继续在推动机制有效落地、形成系列创建经验上下功夫,把固化创建长效机制作为展示金华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窗口”,为推动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多的金华实践和方案。

  加强文明立法:

  依法治市推到底

  高水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两年来,我市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引领,坚持德法并施、软硬并举,加强文明立法立规工作,有效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推动下,《金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金华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金华市养犬管理规定》三部地方性法规和《金华市民文明公约》相继出台。“金华文明立法‘三部曲’通过弘扬文明行为,惩戒不文明行为,引导市民提高文明素养,进一步巩固我市文明创建成果,使文明创建从常态化迈向法治化轨道,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题中之义。”“三部曲”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今年,市人大又将三部地方性法规的贯彻执行工作作为重点监督课题,使三部地方性法规真正从“纸上”落到“地上”,为我市城市文明发展提供法治的引领和保障。

  市政协每年都要搭建市区两级“请你来协商”平台,围绕“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决胜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等主题进行“面对面”协商,解决文明创建难题、难点。拆除“假围墙”、加强“商圈管理”、提升“市区公厕管理水平”等一系列创建难题因此得以推动,为我市文明创建提供了强大的民主监督支持。

  改革环卫体制:

  一把扫帚扫到底

  检视一座城市的文明素养,出行看交通、低头看卫生。多年来,市区环卫管理一直实行多头管理,导致城市环卫保洁存在诸多盲区。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城乡环卫体制改革,按照“市主导、区主体、镇(街)主责、社区主抓”原则,市区逐步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一把扫帚扫到底”的环卫管理体制。

  根据“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督考”要求,先后制定出台《环卫保洁作业规范》《公厕管理规范》《垃圾转运站作业规范》和《环卫作业服务企业信用评价办法》《生活垃圾运输企业信用评价办法》等具体操作办法,对市区建成区环卫工作实现全覆盖。搭建金华智慧环卫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以环卫业务管理为核心,利用科技设备监控环卫人员、车辆作业轨迹实时监管和记录溯源查询,实现基础设施运作、保洁作业、垃圾处理等环卫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管理。

  改革的红利实实在在体现在金华城市的环境面貌变化上,主次干道干净了,大街小巷清爽了,城中村、城乡接合部整洁了;机械化清扫大大提升了环卫保洁效率,垃圾收集转运的智慧化和精细化水平也得以提高,公厕管理按照“四无四有”要求全面优化……环境整洁、市容亮丽、生态宜居,成为和美金华的常态。

  创新社区管理:

  一套机制管到底

  抓好文明社区创建是提升市民居住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实事工程,最能体现“人民满意”的创建目标。两年来,我市在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深入开展社区“十大顽疾”整治,全力推进社区物业(准物业)全覆盖,市民居家环境大幅改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

  彻底整治社区顽疾,推动社区环境大蝶变。创建一开始,我市就对社区(小区)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归纳出十大类顽疾,创新推出“牛皮癣”整治“五疗法”等一系列好做法、好经验。金义新区多湖街道下渎口社区曾经是个脏乱差社区,常为店招破损、占道经营、垃圾乱丢等问题所困扰。借创建东风,下渎口社区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发动居民,落实“门前五包”,给店面房乱象对症下药;清理楼道杂物,细化开展文明楼道评比等。社区居民参与文明社区创建的获得感真真切切。“社区整体环境好了,不仅自己住着舒服,租房的价格也涨了。”如今的下渎口俨然是个“开放式别墅区”:外立面协调统一,绿化苍翠盎然,庭院一户一品,秩序井然。

  全力推进物业(准物业)全覆盖,促进社区管理大改善。创建开始前,市区123个社区、1339个小区中,仅有395个社区有物业,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创建两年来,我市建立起了覆盖全部社区的物业管理和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全面筹建物业管理小区业主委员会,推进物业全覆盖;建立物业费征收机制和公示制度、党员干部问责机制和群众征信惩戒机制;出台“星级物业”评定办法,定期开展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的评比。今年,我市把物业(准物业)管理纳入“信义居”平台。在小区业主、物业服务企业、政府主管部门三者之间,搭建了透明、便捷、智能的房地产业服务平台,打通公安、发改、民政、市场监管、建设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线上缴费、动态考核、实时指导、日常监管、投诉处理、评价奖惩六大功能。

  重点规范社区志愿服务,引领社区管理更精细。和物业(准物业)管理机制一样,“一格一姐”机制,也是我市社区治理模式的重大创新。市区每个社区巾帼志愿者,按照“就近、就便、就熟”的原则服务网格内家庭,实现社区精细化管理。这一项机制,既是社区精细化管理的一大创新,也是物业(准物业)管理机制的有效补充;既能充实“茶花姐妹”的志愿服务活动,又能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发挥巾帼力量。另外还依托“一格一姐”机制,加强社区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落实“门前五包”:

  一项责任压到底

  城市不仅有高铁站、公园群这样的大门面,也有机关企业、沿街商铺、社区(小区)这样的小门面。人人都把门前管理好了,城市的公共环境将变为一道风景;管理不好,则会成为一块疮疤。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包立面、包文明)。市区各沿街商铺“门前五包”责任书签订率100%,机关行政事业单位轮流值班制度得到有效推行,一大批示范街、示范商户成为城市街头的文明自觉践行者,从而在源头实现对城市脏乱差现象的管控,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大幅改善。

  商圈是城市商业最集中的地方,“门前五包”做得怎么样,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和文明。今年3月,我市依据《金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金华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两部地方性法规,制定核心商圈“一圈六方”管理办法,即每个核心商圈都由6个部门(单位)协同管理,通过推进商圈综合管理工作,实现“共管、共治、共享”新格局,市区商圈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在金义新区万达商圈,沿街商户门口都贴有“门前五包”责任牌。实现“三色卡”流动管理,激发了商家的主动性,形成了自查自管的好氛围。“门前五包”机制落实以来,产生了万达金街、义乌街(小吃一条街)、雅堂街等一大批“门前五包”示范街,成为市民享受城市美好生活的好去处。

  优化政务环境:

  无证明城市改革抓到底

  日前,中央依法治国办发布第一批拟命名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我市“全面实施‘无证明城市’改革”入选全国24个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2019年,全市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全面推进“无证明城市”改革,遵循“法无规定一律取消”的原则,实施6个“一律取消”——凡是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证明材料,开具证明的部门、镇街、村居无权查证、无法开具的证明材料,能够通过申请人现有证件凭证办理、申请人书面承诺等信用管理手段解决和通过市政务网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的证明材料,一律取消。真正实现了从“向群众要证明”转变为“政府主动证明”,从“各跑一次开证明”转变为“全程无证明”的质变。以市民陈先生每年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偿还购房贷款本息为例。在过去,他需要提交身份证明、单位证明、银行还款流水等多项清单,一年一次,费时费力。自从“无证明城市”改革以来,他只需在“浙里办”平台提出申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会在3个工作日内承诺办结,不需要陈先生提供纸质证明。

  据统计,我市在“无证明城市”改革中共直接取消证明861项,通过告知承诺取消613项证明事项,通过数据查询取消证明1081项,通过部门核验取消证明1497项。仅2019年就减掉证明数约137.97万件,“无证明城市”改革满意率达99.9%。改革成效吸引外地市24批次300余人前来考察学习,改革经验引起新华社、央视、中国青年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关注。

  创建,永远在路上。创建长效机制是巩固创建成果,提升创建水平,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手段。两年来,我市城市基层治理在创建中不断创新,一系列好办法、好经验得到有效的推广,大大提升了金华创建的美誉度和影响力。2019年以来,全国各地来我市学习考察创建工作代表团超过50个,金华创建经验在国内广泛传播。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