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要闻

  穿越古今兴于当下

白沙溪沿线文旅内容打造成新热点

2021-03-22 08:55:45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本报讯(记者张苑)草长莺飞,恰是春游好时节。千百年前,王淮等先贤来到古婺白沙盘,面对一汪澄澈的溪水,赞叹白沙溪畔的美景,吟咏文台治水的功勋。千百年过去,三十六堰犹存,却已然迎来崭新的历史使命。连日来,白沙溪沿线文旅开发成为一大话题。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林胜华提出,首先要将三十六堰治水科普活动融合到文旅项目(如研学)中,增强可看、可知、可感性,可依托琅琊镇的“三十六堰治水馆”开设婺城治水成就展、治水科技展、治水艺术展,以吸引更多人们关注婺城、投资婺城、建业婺城;可依托现有群堰,挖掘古人造堰的动作、气势、艰难,加设一些景观设施如雕塑,结合治水规模、设施实物,开展游客体验活动,如“堰首(管理堰的负责人)”使用“堰把(比普通锄头长、宽)”指挥治水作业。

  同时,他认为,要在白沙溪流域人文的展示上,进一步梳理白沙溪文化。可系统整理挖掘“白沙溪文化“,并争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支持,以课题形式立项研究,编辑出版系列专著,把“豆腐块”文章提升为学术经典巨作,把“白沙三十六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金名片擦亮,为白沙三十六堰人文景观开发奠定基础,提升婺城人民文化自信的能级;同时系统统筹规划“白沙溪流域景观”,村落与水系、景观与人文、人居与环境相和谐,贯穿点、线、面展示婺城的大好河山,在不破坏南山生态前提下恢复陆古道、水航线的探险体验,甚至直升飞机的观光体验,增强体验项目。进而挖掘培育恢复白沙民风民俗,“吃的、玩的、乐的”形成系列展示,相应的配套如民宿、停车、公厕、生活等设施要跟上,如山路只有一条,但私家车有千万辆,让游客“来了有吃有玩、走了有带有乐”。

  詹东明是婺城区剪纸技艺非遗传承人,长期从事婺风剪纸的创作、婺城剪纸技艺的传承及婺风剪纸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探索。围绕白沙溪文化的复兴,他建议,政府要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术家、考古专业人员、本土乡民等组成白沙溪文化挖掘研究团队,深入开展白沙溪文化的梳理和整理,以多维度的视角呈现有历史深度、文化广度的白沙溪文化体系。从“白沙老爷”治水、农耕文化发展、民俗文化兴盛到现代经济崛起,白沙溪流淌了婺城儿女的眷恋和乡愁。在这段不长的河流中,政府要通过充分完善基础配套,进而为植入非遗等传统文化项目作准备,以此撬动白沙溪文化穿越古今,兴于当下。

责任编辑:郑剑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