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红星)追寻红色印记,感怀峥嵘岁月!近日,革命老区塔石乡大茗村迎来了一群年轻的党员干部,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足迹,探访大山深处的“红色”阵地,重温筚路蓝缕的险阻艰难,聆听革命前辈的光辉事迹,在追忆红色往事中感悟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
大茗村地处遂昌、婺城交界处的深山中,距离金华市区60多公里,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根据地”,早在1933年就有了共产党的组织活动。1935年5月,粟裕将军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曾驻扎在此,筹划指挥了浙西南3年游击战争,并发展了一批党组织,创建了遂、宣、汤边区特委。当时,大茗村一批有志青年加入了红军队伍,村民们积极支持、协助、投入红军开展的革命活动。解放后,该村于1988年7月被原金华县人民政府授予“革命老区”称号,交椅山自然村的红军标语又被列为“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茗村交椅山自然村是当时红军活动的主要驻地之一,在村内一堵斑驳的土墙上,用黑墨书写的“打土豪,分田地”“工农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等多幅标语,虽历经8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依稀可辨。“这些都是红军进村时留下的宣传口号,也是粟裕将军在婺城境内领导工农武装斗争的重要历史印证。”在大茗村红军标语墙前,红色讲解员郑竹琴娓娓道来,向大家讲述了那段跌宕起伏的光辉岁月。
时光回溯到1935年5月29日,粟裕率部300余人从沙畈银坑一路翻山越岭来到大茗。“当年红军通行的秘密通道也仍然保存完好,由村口的红军洞进入,可直达当年粟裕将军的住处,这处房屋现已修建成粟裕将军纪念馆,将红军当年的革命故事和文化进行展示。”郑竹琴说道。
“红军来了,带来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红军走了,留下了革命的火种和情怀。身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把红军精神结合到今后的工作中,永远保持为民服务的初心本色,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回顾历史,一幕幕凄婉壮烈的革命画卷再现,让党员们心生感触,被红军当年深居大山,不畏艰难坚持抗战,与当地老百姓鱼水情深共患难的精神深深打动。大家纷纷表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一定要书写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中共党员的时代篇章。”
红色基因,血脉相传。为了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近年来,塔石乡、村两级高度重视,积极整合资源,努力做足做透“红色文化、红色旅游”文章,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先后建设了粟裕将军纪念馆、交椅山游步道、红军亭、红军桥等红色景点。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每到周末和节假日,一拨拨游客慕名来到这里瞻仰红色文化,品味真山真水。依靠红色旅游,大山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我们正在计划修复大茗村到银坑村的红军古道,结合建党百年开展学党史、重走红军路系列活动,并从农户那里租来了民房进行修缮,进一步扩建粟裕将军纪念室。”大茗村联村干部熊峰说道。
接下来,塔石乡将继续挖掘历史沉淀,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做细做精大茗红色文化,持续开发红色文旅产业,村民们也将继续团结拼搏创新业,齐声合唱发展新歌。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