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彭丽莎)沙畈乡银坑村,位于武义、遂昌、婺城交界之处,村内宁静祥和,宛如世外桃源。80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坚持浙江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创建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这段历史,将银坑与红色精神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使银坑成了浙江省第一批革命老区。
1935年2月,中央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由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委,挺进浙江,汇合闽浙边革命力量,先后开辟浙西南、浙南游击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重新燃起了浙江的革命烈火。
1935年5月,粟裕将军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驻扎在银坑,筹划、指挥浙西南3年游击战争,建立了“浙南革命根据地”——遂、宣、汤边区特(委)。当年,银坑村不但成了红军军需重要的补给地,还赢得了当地村民的积极支持,更有一大批有志青年受红色思想引领,加入了红军队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其中,以村民陈永丰为首组成的9人地下党组织发挥着积极作用。
“提供补给、打探敌情、主动带路……”地下党组织成员戴来登的孙子戴柏和回忆起爷爷与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共事的光辉岁月,顿时侃侃而谈。“在我小的时候,爷爷经常谈起他跟随红军英勇奋斗的经历,还经常教育我们要有坚韧不拔、主动奉献的红军精神,像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一方。”值得一提的是,9人的地下党组织中,戴来登一家便占了3位。
红色基因,从来都是一脉相承。爷爷的教诲根植于戴柏和的心中,指引着他前进。
1976年,21岁的戴柏和在爷爷和父亲的鼓励支持下,积极参军。在部队里,他事事求优秀,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坚持强身健体、尽力帮助战友,用一年的时间便当上了班长,最后顺利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81年,改革的春风早已吹遍祖国的万水千山,崭新的气象昭示着美好生活。同年,戴柏和从部队退役后,回到银坑村当起了村党支部副书记。看着眼前这个吃饭靠挑水、黑夜靠蜡烛、过河靠木桥、雨天一身泥的小山村,爷爷的话再一次徘徊在耳畔。他决定,要让村民的日子变得更好。
说干就干。第一年,戴柏和首先带头组织村民把村里的木桥修建成水泥桥;第二年,从山上引进自然水,让家家户户足不出户喝上水;第三年,把村里的泥路改造成为石子路;第四年,村里引入高压线,村民终于用上了电……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的二十多年里,戴柏和务实肯干,团结协作,带领村庄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到强大。
事实上,像戴柏和一样践行着红色精神,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的红色后人不计其数。80多年历久弥新的红色精神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世世代代滋养着银坑村以及沙畈乡的村民,影响深远。
2015年,为了让后人牢记红军的历史功绩,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村两委结合农村基层党建和“美丽乡村”建设,建起红色文化长廊、粟裕将军纪念馆、粟裕将军纪念广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等革命题材设施,着力打造“红色阵地”。几年来,这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10余万游客、1000余个社团组织前来参观学习。
在银坑这片红色沃土上,一代又一代红色后人讲述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以红军精神鼓舞斗志、励精图治,发展经济社会,不断改善民生,提升生活幸福感。一百年的光辉历程中,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伟大精神的生动写照。这一路上,正是有无数的传承者不遗余力地参与建设,方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