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数字乡村”让百姓生活有“质”更有“智”
公共服务是未来乡村建设之本,而当前数字化正悄然又深刻地改变着婺城的乡村,成为打造未来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他建议:
一是提标提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水利、电力、商超便利店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购物、餐饮、金融等生活配套。推动城区优质教育、医疗、养老、幼托等服务向乡村延伸,提升“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强化未来乡村的主干道提升建设,打造设计合理、便捷通畅、安全美观的交通绿道。
二是数字赋能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建好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监管等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乡村数字化应用场景共建、共用、共享、共治,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智慧助力提高乡村善治能级。扎实推进数字化改革,加快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打好“三张牌”激活未来乡村建设“人才引擎”
人才是未来乡村建设要素保障的重中之重,搞好未来乡村建设,既要“固巢养凤”加强本土人才培育,也要“筑巢引凤”吸引外部人才回流。她建议:
一、打“乡情牌”,注重乡土人才培育。农民是未来乡村建设的主力军,要充分发动当地农民参与其中。根据未来乡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分类别组织培训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着力提高各类培训补助标准,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要扎实开展“十乡百村”乡创行动,在创业实践中培育更多的未来乡村建设的乡土人才。
二、打“政策牌”,吸引在外人才回归。要依托“千名乡贤助共富”行动,大力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和激励乡贤、年轻人等各类人才返乡来村创业。加大本地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为回乡建设的人员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
三、打“服务牌”,完善人才留住机制。深化涉农投资项目服务,建立健全“一站式”返乡创业服务窗口,力争将项目申报、审批和落地时间同比缩短50%以上。建立人才奖惩制度,实行优胜劣汰。建议研究出台有关乡贤回归重修或者建设房屋合法取得生存空间的指导意见,建立乡贤还乡安居保障机制,增强广大乡贤归属感。
强化资金拼盘确保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
资金投入是未来乡村建设的基础条件,随着未来乡村建设不断深入,对资金的需求也将逐步变大。他建议:
一、对政府各部门资金进行整合使用。整合各类政策性资金,根据各村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明确补助项目范围,实行捆绑式补助。对各部门的补助资金实行清单化管理,避免重复补助或造成资金浪费。对各村各项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使用绩效考评,保证各项补助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重视解决农村产业发展的融资难题。可通过制订未来乡村建设专项扶持贷款政策,制订未来乡村建设贷款的贴息政策等方式。
三、畅通社会和工商资本流入渠道。未来乡村建设的资金,除了政府支持和银行贷款之外,还需放宽政策,打通社会和工商资本的流入渠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村民投资参股、村民独立创业、社会资本融入、招商引资等方式,深化乡村运营合作。
加快“无废乡村”建设细绘未来低碳场景
根据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一统三化九场景建设体系”要求,“未来低碳场景”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环。他建议:
一、强化宣传教育与引导工作。“无废乡村”建设离不开广大村民的支持,村民的参与程度决定了“无废乡村”建设的成败。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宣传方式,持续提高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激发群众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部门联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通过日常督察和平台监管,多管齐下,持续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重点打击未分类投放、偷倒、混运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三、建立健全分类运输与处置能力。全品类垃圾从产生-运输-处置必须形成闭环,建议各村社建立统一的各品类垃圾投放点,并委托有资质的运输企业进行规范运输。
四、打通数字壁垒提升管理水平。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管理效率,消除监管盲区。要切实打通数字壁垒,实现各平台互联互通,做到数据共用、信息共享,为建设无废乡村提高重要技术支撑。
国企赋能打造未来乡村新样板
雅傅片区是第二批省级未来乡村试点村,主要涉及雅傅村、岩头村、蒋里村三个村,其中雅傅村位于“燕语湖片区”核心区,要努力实现雅傅片区未来乡村建设真正落地。她建议:
雅傅片区未来乡村是雅畈镇、安地镇城乡风貌带上重要节点村,要确保建设资金得到进一步保障,并与“燕语湖”景区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打造。同时,充分发挥“燕语湖片区”共富党建联盟作用,着力构建“区域统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机制,形成“景中有村、村内有景”的美好人居休闲模式。
以产兴村以业富民唱好未来乡村“共富经”
在未来乡村建设中嵌入共创共富机制,如何通过植入产业,依托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兴旺,探索走出富民强村的共富新路子是关键。他建议:
一、做好土地要素保障文章。注重把产业发展用地纳入村庄规划编制,探索“点状供地”和“规划留白”等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坚持能留尽留的原则,为村级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用地保障。
二、做好闲置资产盘活文章。因地制宜,优化利用村闲置资产发展旅游产业,让闲置的土地“活”起来。完善村集体经营主体,整合社会资金、扶贫资金、消薄资金等,构建“输血+造血”长效机制。
三、做好农旅文旅融合文章。婺城自然资源、文化底蕴丰富,发展旅游业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坚持一村一品一特色,可打造特色产业示范村、特色小镇和乡村田园综合体等农旅融合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和鼓励农旅融合发展的各种新形态新模式。
四、做好业态运营品牌开发文章。先做引爆点、网红打卡地(点),然后再做产业链,打造文化产业化、景观产业化,产业文化化、产业景观化。精心培育龙头企业,重视品牌建设,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