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要闻

走出大山天地宽

  ——婺城山区群众二十一年下山安居创富之路

2022-12-19 08:59:22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婺城区位于浙江中西部,其南部山区有5座中型水库,是金华市区100多万居民的饮用水源。这既道出了其生态资源禀赋的“优”,也道明了空间制约下发展的“难”。

  “难”在哪?用山区群众的话说难在“七方面”:出门行路难、儿童上学难、青年婚姻难、有病求医难、用水用电难、邮电通讯难、发展经济难。

  自2001年开始,婺城区本着“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移民方针,打响了一场绿水青山中的“突围战”。“十四五”期间,为进一步加大搬迁规模,婺城区启动了新一轮的“下山安居创富工程”,帮助山区群众打通“下山安居创富”新路径。

  1

  政策好?搬得下

  在蒋堂移民新村二期,一幢幢外观时尚的新房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绿化葱茏茂盛,环境清幽雅致……一个现代新农村呈现在眼前。

  “啧啧,这就是我们即将入住的新村,与山上居住条件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聊起即将入住的安置小区,箬阳乡周坞村村民廖根跃不住地点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周坞村位于箬阳乡南部,这里崇山峻岭、道路崎岖,最高海拔1271米。廖根跃今年54岁,一家人住在山区几十年,对山区生活的不易有深切的体会。他说,如果不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可能一辈子也搬不下来。

  蒋堂移民新村二期项目位于蒋堂集镇蒋罗路与白汤下线交叉口,在已交付的蒋堂移民新村一期北侧、蒋堂镇下尹村南侧,总投资4.3亿元,共建设22幢11层小高层住房建筑、2幢6层住房建筑共864套安置房。“历经两年多的时间,该项目于今年9月、11月完成分房,安置搬迁农户554户1368人。”区下山安居创富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下山移民,政策是关键。此次,婺城区积极创新安置方式,拓展搬迁途径,为搬迁对象提供了货币化安置、廉租房安置、安置面积回购等多元化安置方式,统筹省市区各类搬迁补助,大大降低了村民搬迁成本。

  “按照政策,四口之家的移民户可享受安置面积240平方米。我们选择购买一套120平方米安置房,另外120平方米安置面积选择回购,房款约为21.6万元,获补助23.36万元,所获补助覆盖房款。”廖根跃说,房款是大头,这个问题解决了,搬迁就轻松多了。全家人准备过了年就装修,争取明年年中住新家。

  与廖根跃不同的是,箬阳乡黄阳村村民李斌选择了货币化安置。他说,“这次安置政策灵活,相当于把选择权交给村民。像货币化安置,有利于村民选择在其他地方购房。”

  这些天,沙畈乡白沙源村党支部书记汪云根正琢磨着如何帮村里选择廉租房安置的村民装修房屋。“这两户村民想春节前就入住,圆自己的安居梦。”汪云根说,此次安置,区里为整村搬迁中的低收入农户提供廉租房安置兜底选项,极大减轻了这些村民的搬迁负担,算下来,每户每年租金只要2100多元,靠低保金也能应付。

  与此同时,婺城区还以“下山安居创富工程”整合低收入农户搬迁、整村搬迁、地质灾害避让搬迁、饮用水源涵养区生态搬迁,统筹实施补助,让山区群众下山更轻松。

  一项项接地气、实打实的政策,为山区群众“搬得下”打下基础。

  2

  机制强?稳得住

  在乾西乡移民小康社区一家来料加工店里,五台电脑花样机连轴转,10多位社区居民忙碌地进行着箱包包装工作。负责人郑荣清告诉记者,这家来料加工店占地五间店面,从事箱包的皮标、拎手等配件加工、包装工作,带动20多位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郑荣清原是沙畈乡水碓基村人,2019年他全家下山搬迁到了乾西乡移民小康社区。早在七八年前,他就在当时社区负责人的招引下,来到这里开办了来料加工店。“我开办的初衷就是想给移民提供就业的机会。”郑荣清介绍,由于较早接触来料加工,积累了一定行业资源,店里常年业务不断。来这里上班的居民,时间较自由,可以兼顾到家里,每月少则能挣1000多元,多则能挣3000多元。

  乾西乡移民小康社区由来自塔石、沙畈、箬阳、莘畈、岭上、琅琊、长山、安地等8个西南山区乡镇2700人组建而成。为拓宽发展途径,婺城区将该社区沿街的30余间店面移交给社区管理使用,用作社区用房、物业管理用房和集体经营用房。社区将部分店面房统一出租,引进3家来料加工店,既增加了集体经营性收入,又让部分居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完善机制,是实现下山移民“稳得住”的根本。近年来,婺城区把转移就业作为下山搬迁安置人员主要的增收致富途径,让有劳动力的移民户搬迁后转移到市区或乡镇、工业区就业,实现收入增长。同时,鼓励部分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搬迁户,进行自主创业;对外出就业有难度的年纪较大人员及居家妇女,鼓励从事来料加工。目前,全区各下山移民安置小区已发展来料加工点24家,从业人员177人,人均增收每月1950元。

  值得一提的是,婺城区还积极协助搞好移民社区基层治理,持续推动移民社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安居、乐居的移民家园。

  85岁的戴顺财是沙畈乡黄家田村人,搬到乾西乡移民小康社区4年多了,今年8月参加了社区联合社会机构开展的“光荣在党?情暖七夕”主题婚纱摄影活动。虽然过去几个月了,但一聊到这场活动,老人还是抑制不住地高兴。“没想到这么老了,还能拍上婚纱照。”他说,感谢党领导我们创造了新生活,感谢社区组织了这么贴心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早在小康社区建立之初,来自婺城区8个西南山区乡镇的移民,带着各自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差异相聚一起。“由于方言不同,居民之间沟通较少。”社区党支部书记何群英介绍,为增强社区凝聚力、融洽邻里关系,近年来社区着力打造集便民服务、残疾人家园、活动组织等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有效发挥了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职能作用。

  如今,走进乾西乡移民小康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里配备着按摩椅、跑步机等理疗康复设备,社区内施划有残疾人专用停车位,超市门口设有坡道,公共卫生间安装着黄色扶手,人行道上铺着盲道……各种无障碍设施满足着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需求,让他们的幸福感满满的。

  幸福如泉水淙淙流淌,下山移民生活节节高。

  3

  出路多?富得起

  寒冬时节,43岁的董志鸿忙碌在工地上,为承包的工程跑前跑后。在他的身后,工友们紧锣密鼓地推进着工程建设,确保项目如期建成。

  董志鸿是塔石乡高田村人,2014年下山搬迁到了乾西乡移民小康社区。这些年,他拉起一支小队伍承包工程,涉及交通、建筑等领域,事业做得有声有色。“我的队伍里多时有10来人,基本都是本村的下山移民。大家乡里乡亲,平时相互照应,干活时干劲足。”他如此告诉记者。

  在安置下山移民过程中,婺城区除了为下山移民盖好房子、提供政策支持外,还积极引导创业,开拓就业途径,把岗位送上门,努力实现“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

  婺城区多点位创建“共富招聘长廊”,设置“二维码”自助求职招聘终端,精准投放引流短信,智能筛查、精准锁定下山移民等特殊群体,将“共富招聘长廊”开到家门口、共富招工专岗送到手里去,为其提供一站式的就业服务新体验。今年以来,婺城区“共富招聘长廊”精准投放引流短信20余万条,提供近6000个岗位。

  同时,婺城区在企业招工和员工求职活跃的“窗口期”,以乡镇为单位组织招聘集市,覆盖市区和工业园区各重点乡镇街道,满足企业就近稳定招聘需求,精准助力包括下山移民在内的人员就近就业。

  实施下山移民工程,是富裕农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民心工程,也是解决山区跨越式发展的一项有效举措。近年来,婺城区通过下山移民,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进一步扩大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移民“富得起”。

  记者从婺城区下山安居创富办了解到,2001年以来,婺城区用心用情推进山区群众下山移民工作,先后建设了汤溪、琅琊、长山、乾西、蒋堂等7个移民新村,搬迁安置共计5165户1.36万人。“十四五”期间,婺城区启动了新一轮的“下山安居创富工程”,现已完成蒋堂移民新村二期864套安置房建设,安置搬迁农户554户1368人。白龙桥安置区一期已于今年8月底进场施工,规划建设1872套安置房。

  放眼婺城,一个个昔日贫穷闭塞的深山村落纷纷“逆袭”,走上了移民增收、乡村美丽、生态向好的良性循环,成为了如今的“小康村”“幸福村”。婺城区“下山安居创富工程”,正在朝着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大步向前。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