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要闻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建野外科考日记③

踏访南山深处 追寻密林精灵

2023-07-10 08:48:1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马晓芬 通讯员 庄前进 王欣格 崔张波 章铁睿 苏梓诚

  黄松教授展示福建竹叶青的毒牙苏梓诚摄

  王欣格同学将长期陷阱内的填充物取出章铁睿摄

  赤链蛇吞食蟾蜍王欣格摄

  九龙棘蛙腹面崔张波摄

  石头上的股鳞蜓蜥王欣格摄

  爬行中的股鳞蜓蜥王欣格摄

  

  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金华西南山区白沙溪源头,总面积9549.82公顷,是浙江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继上次野外科考后,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又邀请科考团,对南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进行实地考察。夏天的南山,青峦起伏、林木苍翠,正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此次科考将深入了解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群落的分布、数量和状况,向外界揭秘各种生命精灵的缤纷面貌。

  神奇动物,我们来啦!

  一东阳江麝鼩体型小来头不小

  2023年5月15日

  当天中午,调查小组在沿样线调查时,于一处垃圾桶陷阱中发现2只鼩鼱(qú jīng),经过仔细辨识后,确定它们系鼩鼱科麝鼩属的东阳江麝鼩(shè qú)。

  鼩鼱是最早的有胎盘类动物,产生于中生代的白垩纪,是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麝鼩属于食虫目鼩鼱科麝鼩属,身上有腺体,会发出难闻气味。“虽然和老鼠看起来像,但是麝鼩其实和刺猬、鼹鼠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调查小组成员介绍。

  东阳江麝鼩是2019年在浙江省东阳市描述的新种,也是浙江省哺乳动物记录中的第6种麝鼩。麝鼩属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数量最多的一个属。东阳江麝鼩目前已知分布于浙江、湖南和安徽三省,是浙江省近十年来首次描述的麝鼩属新种。

  东阳江麝鼩体型较小,体长约9至12厘米,一根细长的尾巴就占其体长的1/3到1/2。东阳江麝鼩栖息于农田、树林中,以昆虫和蠕虫为食,亦食果实的种子。

  此次,东阳江麝鼩在南山自然保护区的发现,表明南山自然保护区的哺乳动物多样性可能被低估,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和发现。

  二遇见福建竹叶青教科书式操作

  2023年6月25日

  当天出发前,大家对科考目的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此次科考,队员们将借助设备技术手段,如红外相机和洞穴探测仪,悄无声息地观察野生动物的行为和习性,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态需求和生存状态。

  夜幕降临,在20度的实时温度下,动物科考小队前往沙畈乡杨柳树脚,伴随着山间微风和动物抑扬顿挫的鸣叫声,就之前设置的三个样点开始考察。

  黄松教授向刚入学的研究生介绍野外捕捉毒蛇的技术,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聆听和观察。黄松教授展示了正确的手法和步骤,仔细说明了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并尽可能减少对蛇的伤害。

  随后,黄松教授还向大家展示了福建竹叶青的毒牙。他告诉学生们毒蛇毒素对人类的威胁以及如何应对毒蛇咬伤的紧急处理方法。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深刻理解毒蛇的危险性,并强调了对野生动物的尊重和谨慎处理。最后,大家一起将抓获的蛇放生,将其归还大自然。

  当晚,科考小队发现了福建竹叶青、赤链蛇、绞花林蛇、翠青蛇、天目臭蛙、凹耳蛙、武夷湍蛙、中华蟾蜍、九龙棘蛙等多个两栖爬行类动物。在样点中,恰当布置了10个临时陷阱,并将长期陷阱中的填充物取出。

  赤链蛇被发现时,正死死缠绕一只中华蟾蜍,并将其一点点吞吃入腹。王欣格、章铁睿同学和黄松教授幸运地捕捉到了这一刻,并用清晰的照片记录下这罕见而生动的场面,展示了自然环境下的捕食关系。

  三九龙棘蛙现身“石鸡”原来是它

  2023年6月26日

  当晚,一支调查小分队从驻地出发,朝着西北方向行进,前往显坑进行两栖爬行类物种调查。

  队员们踩着光滑的石头在溪中穿行。突然,眼神敏锐的向导戴师傅提醒我们朝着他的灯光方向看。此时,一只双眼反射着黄光的蛙正趴在距离我们不远处岩石旁的水中。戴师傅一个健步冲上前去跳入水中迅速抓起它并激动地说道:“石鸡”。同行的队员章铁睿立马上前察看并确定其为九龙棘蛙,是南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类物种新记录。

  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如果提到“石鸡”“石蛙”,很多人一定再熟悉不过了。九龙棘蛙隶属于叉舌蛙科棘胸蛙属。此属所有物种的俗称均为“石鸡”或者“石蛙”。它与其所在属的另一物种棘胸蛙较易混淆。它们的差别在于九龙棘蛙的背部脊柱两侧有四到五个黄色斑点,排列成纵行,而棘胸蛙是没有的。此外,棘胸蛙属物种对水质和环境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它的现身也证明了保护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秀的生物资源禀赋。

  四

  股鳞蜓蜥舍卒保车令人折服

  2023年6月27日

  下午3点许,在黄坛村样线调查时,科考队员章铁睿发现一尾石龙子科动物静卧在溪沟石块上。科考队员王欣格立即用相机拍摄下珍贵画面。经鉴定,该蜥蜴为隶属于石龙子科、蜓蜥属的股鳞蜓蜥,系南山自然保护区的新记录物种。

  股鳞蜓蜥体背呈灰棕色,掺有许多暗色杂斑,身体两侧由吻部经眼延伸至尾基附近有不规则黑点,形成断续不明显纵带,体腹面为白色;股后外侧有一团不规则大鳞。常栖息于林中水坑、较缓溪流边的岩石之间,生境多为常绿阔叶林,植被较为茂密。

  受到攻击和威胁时,股鳞蜓蜥剧烈地摆动身体,尾巴迅速脱离身体,刚断下来的尾巴还会在地上颤动,这种舍卒保车的策略可以转移天敌视线,逃避伤害。断尾以后,自残面的伤口很快就会愈合,还会长出一条新的再生尾。

  股鳞蜓蜥与铜蜓蜥形态和斑纹较接近,但它们在身体大小、体中段周长与体长比上有明显区别。

  股鳞蜓蜥在南山自然保护区的发现,丰富了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为研究该物种在浙江省内的地理分布格局提供了基础资料。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