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切切,恍然入夏。季月烦暑的桑拿天,婺城区箬阳乡琴坛村却格外凉爽。沿途中,一辆辆行车飞驰在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水里……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琴坛村位于婺城区海拔800米的南部山区,步入村中,伴随着叮咚作响的山泉,可见一脉清流鱼翔浅底。抬眼仰望四周山峦连绵重叠,半山腰处,更有两块浑然天成、酷似人像的巨石冲天而立,这便是当年茶圣陆羽与夫人因为琴坛的好茶,化身为石守护琴坛的美丽传说,也赋予当地许多浪漫色彩……
探索生态价值 拓宽发展道路
琴坛村环境优美,民风淳朴,300多年前吸引了福建客家人迁居至此,于是该地村民同时掌握金华话、客家话、武义话、永康话、汤溪话等五种语言,成了“华东第一客家村”,让这个婺城山乡披上一层神秘的薄纱。
“琴坛村客家文化特色是歌不离口、拳不离手、美食处处有,旺季时,村上共有农家厨房16家,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增收就业,美丽经济风生水起,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党支部书记余根基告诉记者,在村中,除了特色的客家文化吸引游人络绎不绝,还有漫山的茶香泛泛,也让好茶之人流连忘返。然而,早些年,地处深山中的琴坛,上村之路皆是坑洼坎坷的石子,虽有好山水和好茶叶,但这里却始终人车少至,村民们也为如何出山入市而犯难。“最初的时候,老书记申小妹筹钱为村里买了一辆中巴车,接着又修了路,才满足了我们村民们日常出行需求。”余根基说,对于琴坛的村干部而言,老百姓期盼的事,再难也要做到,而那辆行驶在深山里的中巴车,在让家乡的茶叶走出山村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开了乡村振兴的“大门”。
近年来,婺城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实施“千万工程”,辖区内一个个村庄也不断实现蝶变新生。得益于婺城着力推进的“村村通”客车工作,后来,琴坛村也有了符合实际的公交运行方式,让更多的村民走出去,更多村外人走进来。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该村的生态优势也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在这里,一家家民宿隐匿于山水之间,一道道美食令人垂涎,每年深入山乡的车辆越来越多,游客们流连于此,在为乡村发展注入动力的同时,更赋予琴坛“江南九寨沟,浙中小西藏”的美誉。
增强造血功能 引领山乡蝶变
一直以来,婺城区始终把建设生态村作为“千万工程”的重要内容,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治水拆违等结合,让绿色真正成为乡村的底色。自2016年开展水资源保护后,琴坛村的餐饮业便很难再做下去,但村中党员干部却排除万难,万众一心,势必为家园发展竭尽心力。
山是风骨,水为灵韵。一方面,琴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村干部挂钩、党员带头包干,狠抓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实落细,并专门聘请村民担任河流巡查员,着力解决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为壮大村集体收入,村中还通过乡贤助力,盘活了村上的闲置房产,让“沉睡”资产“活”起来。值得一提的是,琴坛的第一幢民宿便是村上的年轻人们筹资建起的,为将其保留下来,琴坛党员干部积极引导他们将房子捐给村集体用于居家养老、农村家宴等公共事务,老主任张明华还借钱为房屋进行了一番修缮,巩固了琴坛凝心聚力的里程碑……
“千万工程”的实施,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党员干部干在先、走在前。在这个团队里,还有副书记、监委会主任张明辉,副主任张小宝等人,大家数年如一日地拧成一股绳,坚持走集体共富路,并纷纷立足新发展阶段,因地制宜谋发展,一心一意办实事。
余根基表示,输血不如造血,经过前期多番谋划,目前,该村正与白龙桥镇的浙江康灵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异地光伏发电项目,预计收益将达到15%左右,而这些收益将用于村里统筹,在实现绿色经济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此外,他们还与莘畈乡建立紧密的结对共建关系,希望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接下来,该村将继续从“千万工程”中汲取“万千磅礴之力”,积极探索多种发展模式,不断满足群众的新需求,绘就生态共富新图景,让“千万工程”真真切切地照亮琴坛的百姓人家。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