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浙中大花园”建设成效,触摸国际枢纽城发展脉搏。近日,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金华市委宣传部主办,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婺城区委宣传部、金东区委宣传部承办,以“浙中大花园开放‘金枢纽’”为主题的“全国晚报总编金华行”活动圆满举行。
来自全国40多家媒体的百名晚报总编和记者,在金华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并以生花妙笔、精彩镜头,展现金华“打造国际枢纽城奋进现代都市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用文化续写千年古婺风华
金华的历史和文化,无疑是厚重的。这座以金星与婺女争华之地而得名的城市,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建县,已有2000余年历史,素有“历史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清水秀之乡”的盛誉。2007年,金华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夜幕下的婺州古城,每天都会迎来休闲漫步的游客和市民,这里已经成为金华城市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这座千年古城也是金华极具文艺气息的地方。近年来,金华深入挖掘“稻作之源、浙学之源、信仰之源”的文化基因,持续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谱写以文旅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精彩篇章。
金华拥有厚重丰富的人文资源与宋韵遗存。“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李清照留下的千古名句,昭示了金华与李清照的不解之缘。八咏楼原名玄畅楼,始建于南朝,是金华的历史文化地标。今年1月,金华推出了首个宋韵虚拟文化IP代言人——李清照,并在婺州古城大屏中和B站同步上线李清照的动画视频。作为浙江省第四大都市区,金华正全力打造浙江省宋韵文化传承展示样板。而以李清照形象作为婺州古城代言人,标志着“一区一节一IP”工程(游宋韵街区、赏宋韵佳节、打响名人IP)正式启航。
金华是一座非遗大市。目前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1个……近年来,金华以旅游景区、特色街区、商业综合体等文旅消费集聚区为主要载体,丰富文旅新业态、新玩法。
金华还通过挖掘“万年上山世界稻源、真理味道信仰之源、金华学派浙学之源”的文化属性,结合婺剧文化、诗歌文化等特色文化,让民众了解、认同金华文化,涵养金华人的精神气质与发展底蕴。
“浙中大花园”美出新高度
金华是现代的。将本地的两头乌打造成大IP,金华做到了。只有走进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才能明白好的创意是多么珍贵。这是全球首家以金华两头乌为IP形象的复合型亲情互动乐园,集两头乌智慧养殖观光、科普教育、研学团建、休闲游乐于一体,带动周边乡镇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促进周边村集体增收。一经开园,这里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点。
10月20日,记者在这里见到了一支支小学生研学队伍。在牧场的两头乌科普馆区,小朋友们或是排队和头尾乌黑、身躯粉白的两头乌IP“猪哥哥”“猪小妹”合影打卡,或是站在互动区域内玩沉浸式游戏。牧场内还有5G智慧养殖中心,该中心采用进口的先进智能养殖设备,游客可通过宽9米、长120米的参观长廊,了解金华两头乌从后备、怀孕、哺乳、保育到育肥的养殖全流程,刷新人们对传统养猪模式的刻板印象。这里还有猪舍咖啡, “一玻璃之隔”的“猪景房”,随时欢迎宾客入住。
仲秋时节,丹桂飘香,金华的空气中充满着甜味。来到金华市婺城区新昌桥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干净的道路,美丽大方的庭院,精致可观的小品……每到傍晚,不少游客在品尝农家菜之余,循着波光粼粼的溪水游赏散步,静享田园牧歌韵味、人乐林绿之美。
曾经,这座因水而生的村庄,一度因为白沙溪的污染,变得不复美丽。后来,婺城区先后实施白沙溪生态廊道工程及古堰坝修复工程、白沙溪文化解码工程等,那条曾经清澈迷人的白沙溪回来了。该村通过村庄整治、自来水改造、道路硬化、生活污水改造提升、文化礼堂等项目建设,使村庄“颜值”不断提升。该村以“国有公司+村集体+村民入股”模式成立昌桥文旅公司,使民宿改造、美食广场等业态纷纷涌入村庄。在金华市婺城区,像新昌桥村一样发生蝶变的“和美乡村”并非个例。近年来,婺城区循序推进“千万工程”“五水共治”“生态廊道”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白沙溪三十六堰沿线文旅规划,串起白沙八景,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盘活两岸乡村振兴项目,打造了一批高能级文旅融合平台,并引入了中国山水四项公开赛、全国钓鱼人运动会等系列品牌赛事,真正实现了白沙溪生态美、人文美、富民美。
“浙中大花园”美出新高度。站在金华的街道上,能真切感受到金华的美丽。为扮靓城市夜空,金华市区针对9条道路、5个片区和1条三江六岸景观亮化带,重点打造“水墨淡彩”的城市夜景。夜幕降临,三江六岸、古城景区、体育场馆周边、核心商圈霓虹闪耀、光影流转,内外兼修、古今辉映的金华城市形象在微信朋友圈和短视频平台上“刷屏”。
(《汴梁晚报》记者 康冀楠)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