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社会中,有一些特殊的孩子,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可能身患孤独症、听障或语言发育迟缓,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自由地表达自己。然而,一群专业的儿童语言训练康复治疗师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打开了通向世界的语言之门。
婺城区城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康复中心就有这样的一批康复治疗师,他们专门针对这些特殊儿童的需求,设计了一系列的语言康复训练课程,一步步教会孩子们发声、吐字、说话,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升社交能力。
1
“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走进位于城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楼的康复教室,入眼便是缤纷活泼的色彩和充满童趣的布置。在活动教室,柔声细语的康复治疗师蹲坐在爬行垫上循循善诱,引导孩子看看图书的颜色、摸摸封皮的质地、识读书中的内容等,可爱的孩子也有模有样地拿起一本书,歪着小脑袋回应……
语训组负责人陈顺红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2010年起,陈顺红开始从事儿童康复工作。2016年,她进入城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康复中心,和她的语训团队一起为特殊的孩子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在语训组的办公室,记者看到,墙上挂满了康复治疗师的课表,每一位治疗师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康复中心的课程有一对一、二对多(4-6人),每节课时长半小时,一名康复治疗师一天满打满算能安排12节课。他们每天手、口、脑并用,尽心尽力地带领孩子们进行听音训练、辨音训练、发声训练等,并帮助孩子们完成口肌训练,让他们不断提高听、说水平,让他们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与周围世界进行沟通,能够感受到世界的美妙多彩。
“语言康复是一项系统的抢救性工程,孩子的语言发育在一定时期内可塑性很强,越早接受康复,特殊的孩子回归社会生活的可能性就越大。”陈顺红说,每当有家长带领出现问题的孩子来到康复中心,康复中心会对其进行多次状态评估,并给出针对性建议,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为他们安排康复课程,并设立长期和短期的康复目标。
在康复训练伊始,陈顺红和语训组的其他成员从不勉强孩子安静坐下来接受训练。“很多孩子会有自己的世界,在刚刚接触时,我们需要去试探他们的学习方式。当他们情绪不受控制时,我就积极引导、尽快安抚。”陈顺红告诉记者,康复中心的教育方式结合了游戏和互动,让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言。
“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陈顺红说,儿童语言康复是一个需要倾注大量耐心的过程,不论是什么原因导致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家长和医生对待这样的孩子都应该要有十足的耐心。比如完成干预训练时,有一些矫正方法需要和孩子对抗,像口部肌肉训练,康复治疗师会要借助外物激活孩子口腔肌肉,孩子会觉得不适,甚至许多孩子存在哭泣、嚎叫等强烈的应激反应。还有时,家长们希望治疗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孩子们的康复状态有快有慢,这些情况都需要用耐心去应对。
2
“让社会更重视孩子们的语言发育”
孩子语言发育的情况直接决定了孩子智力发育的水平。一般来说,开口说话成问题的孩子,往往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阅读能力、计算能力等也落后于同龄孩子。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一开始往往抱着“再等等看”、“说不定长大就好了”这样的观念,而不是第一时间寻求专业的帮助,甚至还有的家长会用“贵人语迟”或者“晚说话的孩子聪明”这样的观点来自我安慰,这往往导致存在问题的儿童错过最佳的康复治疗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语言障碍的危害,也知道主动给孩子寻找专业的帮助,但父母也应多和孩子沟通互动,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陈顺红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接诊过这样一名小患者,他的父母因为工作缘故,长期居住在省外,患者由保姆阿姨照顾,保姆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患者只需伸手指一指食物或者玩具,保姆就将物品递到患者手中,家中的其他长辈也都对患者有求必应。这导致孩子不需要说话,就可以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就这样失去了一次又一次说话的机会,阻碍了主动性语言的发展。
据了解,去年下半年,由婺城区残联会同区教育局、区卫健局,面向婺城区各幼儿园3-6岁的学龄前儿童,启动语言及认知行为发育相关问题的初级评估,有效识别出幼儿园3-6岁儿童中可能存在语言、认知及行为发育异常的儿童,让家长能及时发现、及时就医。评估结果显示有异常的儿童,则由城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康复中心的语言发育筛查小组进行二级筛查,并根据家长意愿采取对应治疗手段。
此外,为了就诊的孩子们进行更好的康复,语训组会定期组织孩子们前往附近的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聊天、做游戏,锻炼一定的社交能力。语训组也会为幼儿园教师进行一些专业的培训,建议老师在课堂中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激发幼儿积极表达的同时,也向老师们科普关于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方面的知识,有效提升了教师在健康领域的执教能力。
“希望家长和社会都能更加重视孩子们的语言发育,关注孩子们的健康发展。”陈顺红说。
(记者 王静姝 摄影 童锡麟 田双双)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