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万水,婺道是一家。自婺城区开展对口支援道孚工作以来,有这样一群婺城人,他们怀揣着饱满的热情与坚定的决心,不远千里奔赴雪域高原援川筑梦,与道孚人民携手共绘发展蓝图。此次,婺城新闻采风团来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记录下他们在援川一线的奋斗姿态。2000多公里,翻山越岭,奔赴高原,一起来看,他们的援川故事。
何子寅:一方中医诊室,藏尽“人间大爱”
“何医生,吃了你开的中药,我的腰已经没那么痛了!”“再给我点时间,肯定能把你的老毛病根治了。”11月21日,何子寅跟往常一样,坐在中医小诊室里为藏族同胞把脉问诊。他不时抬一抬镜框,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不时又用手指稍显笨拙地在键盘上敲打着。
何子寅是婺城区蒋堂镇卫生院的副院长,这是他作为援派专技人才来到道孚的第857天。在道孚县人民医院这方不足10平米的小诊室里,他与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医患情”。“何医生,以后你走了,我们怎么办?”藏族同胞的这一声呼唤,成了他心底最深的羁绊。
“花最少的钱,把患者的病治好”
“一开始,没有患者来找我!”两年前,何子寅作为第一批援派专技人才来到道孚,当他刚刚踏足这片雪域高原,就迎来了第一个挑战。“道孚县大部分是藏族同胞,长久以来都比较信任藏医。”何子寅翻阅就诊记录发现,在他来之前,整个县医院一个月仅有10余张中医处方单,中药房的药材大多也过期浪费了,这是他未曾预料到的局面。
人生地不熟,何子寅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是从婺城来的中医专家,从事中医内科30多年了,治疗疑难杂症很有经验。”县医院主动为他做宣传,慢慢地才有人开始找他诊疗、开方。有一天,一位家长找到他求助:“何医生,我的孩子患有过敏性紫癜,去成都看病花了一万五千多元,现在又复发了,都说你是很厉害的专家,你有没有什么法子?”
或许是跟饮食习惯有关,何子寅发现在道孚,10岁左右的小孩患过敏性紫癜的比例很高,在地方医疗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大家只能跑到州医院或者省城去看病,时间、经济成本都很高。“别着急!过敏性紫癜中医病名叫葡萄疫,你的小孩属于热毒发斑证型,先喝一星期的中药,再回来复诊。”通过中医辨证诊治,不到半个月,小男孩就完全康复了,后期随访健康状况也一直很好。
“何医生,你真是神医,几百块药费就把孩子的病治好了。”家长拉着何子寅的手激动地说。“花最少的钱,把患者的病治好”,一直是何子寅的行医准则,特别是来到道孚以后,他更是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高原地区高寒缺氧,关节炎、腰腿痛的病人多,他就选用红景天、党参、当归等当地特产的药材来治疗;为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他基本只开经方、小方,针对不孕症、突发性耳聋、重度失眠等疑难杂症的疗效十分显著。
一传十,十传百,来找何子寅的病人越来越多,更有人打趣说,“何医生来了后,药房的药都卖光了。”走在街上,藏族同胞会热情地拉着他聊天,邀请他到家中品尝糌粑、酥油茶,一起跳锅庄舞、唱道孚县歌。“现在,他们还会来找我交流、探讨中医呢。”何子寅的语气中满是骄傲。在他看来,中医能得到藏族同胞的认可,这意义是超出医学范畴的,是真正的民族融合一家亲。
“何医生,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2022年7月,何子寅援派道孚的一年之期就快到了。“何医生,你什么时候走?”“你走了,我们怎么办?”临近归期,大家询问的语气中尽是不舍和挽留。“我刚和藏族同胞建立了情谊,他们刚刚开始信任我、信任中医,这个时候我不能走!”尽管内心十分牵挂妻儿,何子寅还是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延期的申请。
先延期半年,后来又延期一年半,何子寅的援派期限从原计划的一年延长到了整整三年。这三年,也是他的儿子初中最关键的三年。“没能陪在儿子身边是我最大的遗憾,但世事总有取舍,这里的百姓更需要我。”何子寅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后,便一心扑在了道孚的医疗卫生事业上,跨越山海书写人间大爱。
“何医生,这是我自家种的核桃,都剥好了,你一定要尝尝。”就在上个月,年过八旬的张阿婆拎着一大袋核桃来到何子寅的诊室,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她的谢意。原来,张阿婆长期受震颤麻痹与习惯性便秘的折磨,辗转多家医院都无法治愈。经过何子寅的诊治,张阿婆颤抖的症状明显减轻了,40多年的习惯性便秘也基本治愈了。
从每月10多张中医处方单到200多张中医处方单,何子寅的这间小诊室成了县医院最热门的科室,每天都上演着医患之间相互治愈的暖心故事。接诊时,他习惯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每位患者的病情,两年多已写了厚厚的14本,50余万字。当患者来复诊,他很快就能翻出之前的记录。“我打字慢,记笔记可以让患者少排点队,每天尽量多看几位,别让他们白跑一趟。”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跨越2000多公里,扎根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三年,何子寅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自己为什么来?来了干什么?走了留下什么?“援川是我无悔的选择,我能做的,惟有服务好每一位患者,才能不负家乡重托。”明年7月,他将正式结束三年援派工作,他说:“我相信,还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婺城人奔赴而来,在这片雪域高原熠熠发光。”
郭骥:千里奔赴在雪域高原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每个人都要成长,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当别人的幸福与你有关,才是最大的价值体现。”这是郭骥离开婺城踏上援川之路时,留给两个儿子的话。来到道孚一年零3个月,这句话时常萦绕在他耳边,不仅激励着他为道孚教育不懈努力,也让他捱过了无数个思念家人的夜。
郭骥是金华市金师附小教育集团婺城小学常务副校长,当得知学校正在物色援派道孚的支教老师,他的第一反应是:“我可以去吗?”一开始,他想去当一名数学老师,组织上却交给了他另一份重要的任务——援派道孚县教体局教研室担任教研室主任一职。
怀揣初心雪域高原书写教育芳华
“教研工作针对性不强、系统性不够,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任前谈话上,郭骥就对道孚教研工作情况有了基本了解。“不能照搬婺城经验,要结合道孚实际开展工作。”带着这份殷殷重托,刚到道孚的前3个月,他把全县18个中小幼学校都调研走访了一遍。
调研中,郭骥发现,道孚的教育并不是没有亮点,只是没有把好的教学习惯进行提炼总结。他与教研室全体成员一起撰写了系列道孚校本教研现状的报告,第一篇发表的《“四个精准”:为作业提质增效“靶向赋能”》就在道孚老师之间广泛传播,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你们过来搞教研,最好不要占用老师上课的时间。”一开始,郭骥去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学校尽管全力配合,但在观念上仍认为教研是对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拖累。后来,开始有学校主动找他要求承办教研活动,他欣喜地发现,“这是埋下的‘种子’开始发芽了。”
今年4月,在郭骥牵头组织下,道孚县启动了首批兼职教研员聘任大会,实现了道孚教研人才“零”的突破。“郭老师,我们也想加入兼职教研员的队伍。”几天前,郭晓艳、日史小妹两位老师发现还有学科兼职教研员空缺,就带着学校推荐信、自荐报告来找郭骥。
这是一份没有报酬的“苦差事”,道孚老师却抢着干,这让郭骥深受感动。目前,道孚县已启聘27名兼职教研员,实现了监测学科全覆盖。“这是道孚教研工作的第一个春天,有了完善的人才保障,道孚的教研工作不会因为我走了就结束了。”郭骥说,这就是他理解的,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4月13日,兼职教研员刘康霞完成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场教研活动。“有了这次机会,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教研了。”一个好的开端激励着所有兼职教研员。短短半年来,道孚开展了县域教研活动30次,参培教师达600余人次,实现了县域教研活动“零”的突破。
今年5月,由郭骥指导的道孚县小学数学教学研讨课例首次刊登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数学教师》,还得到了人民教育的关注,在道孚老师之间注入了“强心剂”。
情越山海“婺道”师生奏响爱的乐章
在无数次的走访调研中,郭骥发现道孚县牧区学校部分学生上课发言仍用藏语,他意识到了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婺城小学就有一个‘被窝阅读’的品牌,何不把资源共享给道孚的孩子们?”说干就干,他主动对接婺城团区委,打造了“百万绘本送道孚”品牌。
每周六18点08分,公众号上会准时推出道孚师生阅读绘本,用故事搭建对口交融的平台,用声波架起“婺道一家亲”的桥梁。截至目前,已连续51周推出音频、视频51期,点击量达21377人次,深受道孚师生的喜爱。
来到道孚的一年多,郭骥真实感受到婺道两地教育资源的差距。他牵头成立了道孚县首批兼职教研员研训班、道孚县金种子教师工作室,开展了百节优课献道孚活动。在他的倡议下,今年9月,浙江省师干训中心组织“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小学数学名师来到道孚集中支教,激发了道孚教师成长的“动力源”。
道孚学生艰苦的学习条件,他也时刻记挂在心。他结合道孚各学校的实际需求,对接学生过冬衣物、直饮水设备、课桌椅、教研活动室等帮扶物资合计人民币60余万元,实现了婺城与道孚县中小学结对的全覆盖。他还先后带领80名道孚学生、35名道孚教师赴婺城开展“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在一次次的交流与互动中,婺道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当初来道孚援派的初心是坚定的,就是想把婺城优质的教育资源带过来真正帮到这里的孩子们。但当真正踏上这片雪域高原具体着手去做事情的时候,说实话,当时的思路是不够清晰的。”郭骥坦言,这一年多来,他始终坚持用脚步丈量土地,坚持教研走前列推动道孚教育大突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今年的全州统考中,道孚县中小学全部实现了平均分提升“3-5”分的目标,在全州综合排名提升了2个名次。这是丰收的喜悦,同时也是努力的意义。
“这个来之不易的成绩,让我觉得自己真是不虚此行了。”在与道孚师生的一次次接触中,郭骥也更加坚定地相信着,自己收获的和留下来的是一样,那就是两地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以及大家在彼此身上汲取的那份力量、温暖和感动,将永远留在婺道人民的心中。
林优:用心浇灌让爱的教育遍洒高原
从金衢盆地到雪域高原,从芙蓉峰下到熠熠冰山,金华五中和道孚中学,相距2000多公里。心之所向,素履以往。2022年8月23日,带着一份期待,一份情怀,林优毅然来到道孚中学,成为一名生物老师。
初来乍到,林优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当地学生的淳朴热情、活泼可爱,她至今都记得第一堂课上,学生们大声地向她问好,眼神里满是期待。在日后的相处里,她更是体会到了学生们对她的敬爱,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无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学生们看到她总是会热情地打招呼,一声“林老师好”,让独处异乡的她心里格外的温暖。也正是这份温暖,给了她勇敢面对高反的信心,给了她夜以继日挑灯备课的动力。
林优说,自己就是一片雨量充沛的云,在课堂内外,投映着学生的波心,点点滴滴,慢慢播撒,润物细无声……
在金华五中,初中学生学习的是科学课程,而在道孚,学生们从初一开始就要学习生物课程。从科学老师转型为生物老师,林优不仅仅要迅速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还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吃透教材,根据当地学生的学习进度转变教学方式。尤其是对初一学生来说,生物课程是他们接触的新领域,能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未来的学科发展十分关键。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先天性行为吗?林优一个问题抛出,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困了就想睡觉”“小宝宝一出生就会吃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答题氛围热烈。原来,为了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林优引入了答题积分游戏,参与答题的学生可以加分,还有学生课内的其他表现也可以进行加分,累计的积分可以换文具、零食等实物。“我们非常感谢林老师用自己的工资为我们购买了这么多小礼品,通过自己努力学习获得礼品,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学生所朗单玛说。
此外,林优还有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实验素材,创设大量的生活场景,比如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时候,进行吹气球比赛、吃柠檬体验等,让学生体验过后再对发生的行为进行分析;比如开展生物标本制作比赛,一开始仅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激励学生制作标本,结果上交的标本数量和质量都超出了预期。林优说,在一堂有趣的生物课上,学生们可以感受到的就是一幕幕生活场景的真实再现和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正是因为有趣,所以学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
通过一年半的教学,林优惊喜地发现,班里的学生发生了转变:从一开始的沟通困难到如今能配合默契;从一开始阅读理解能力较弱到如今能安静地阅读并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这些转变都离不开林优的差异化教学,从执教开始,她便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取长补短、精准提升的方式,有效挖掘出了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和理解能力是非常关键的,这些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是受用的。”林优希望,自己前期的努力能为学生后期的提升打下扎实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培育根基。
除了日常教学,林优还积极参与到了学校科技馆的工作,每到科技馆开放日,她都会提前做好精细准备,认真的解读和思考每一个器材的原理,方便面对学生时可以更贴切地解说。在学校的各类教研活动上,她也是非常活跃,不仅会分享自己在金华的执教经验,更是把在道孚当地的教学问题和所获所得,与老师们进行交流,大家一起总结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这次来到道孚,最需要感谢的是家人的支持!”每每看到学生们天真的笑脸,林优总会想起自己刚刚上五年级的儿子,现在正是他学习的关键阶段,虽然妈妈不在身边,但他一直都以妈妈为榜样。其实家人们都知道,在高原上工作困难重重,因此每次视频通话时,他们总会给林优加油打气,家人的鼓励,让她更加坚定,勇往直前。
童宝兵:让康复医学在道孚绽放光彩
美丽的川西高原,蓝天如碧海,风光如仙境,极具特色的藏民居点缀着连绵山丘,与漫山遍野的牦牛相映成趣……这或许是游客心中道孚的模样。然而,这一切对于对口支援的医生们而言,却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头晕头痛、流鼻血、胸闷气喘、失眠,还有阳光刺眼、县域宽广、出行不便……
童宝兵医生就是其中一个,面对种种困难,在对口支援道孚一年半期满后,他毅然决定留下,继续在道孚县人民医院康复科发光发热。“一年半的时间很长,长到每日每夜都是对家人的思念;一年半的时间也很短,短到我的康复理念尚未真正在道孚得到推广。”说起选择留下的原因,童宝兵希望这次支援道孚不仅仅是治疗了多少病人,更多的是让当地的医生、百姓都能真正认识康复医学,在治疗过程中少走弯路。“我脑中时常浮现患者饱受病痛折磨的面容、徒弟们面对疑难杂症时的迷茫,因为他们,我决定继续留下!”
道孚县平均海拔3000多米,当地居民日常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偏头痛等问题较多。在童宝兵来之前,当地的医生普遍对康复治疗不太重视,原有的康复治疗室、训练室长期空置着。为了尽快推广康复理念,童宝兵先是积极向医院争取,顺利打通了2间小诊室方便多位病人治疗。此外,他积极参与义诊活动,面对面向当地群众介绍康复治疗。“在大家的共同配合下,越来越多人知道了,原来咱们的县医院里还可以做康复治疗。”
针刺、推拿、中频脉冲电、艾灸……童宝兵从病人比较容易接受的治疗方法入手,逐渐打开了在当地的口碑,“其实很多日常小毛病都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来解决的,对病人来说既减轻了痛苦,也节约了医疗费用。”说起康复理念,平日里少言寡语的童宝兵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很多疾病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与习惯密不可分,再加上卫生健康知识缺乏,身体不舒服时总是拖着,往往导致病情延误,“希望通过知识宣教,更多人可以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增强就诊意识。”
在“传帮带”上,童宝兵同样不遗余力。“一直以来,童老师都非常积极地向我们传授康复新理念、新思维,日常带领我们教学查房,开展讨论,还购置教具为我们定期授课。以前康复科的病人很少,现在病人多起来了,整个科室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干劲十足!”说起童宝兵,同科室的泽王卓玛赞不绝口。在童宝兵的激情感染之下,大家凝成了一股绳,决心为道孚的康复医疗事业共同奋斗。
行医过程中,最令童宝兵印象深刻的,还是一位患病四月有余的脑卒中患者,如果不是与童宝兵的有幸相遇,或许,这位患者将在病床上度过余生。在此之前,这位患者曾在成都的大医院里辗转,接受了多次康复治疗,一度灰心放弃。后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了童宝兵。在对患者进行全面康复评定后,凭借着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童宝兵给患者制定了周密的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在进行日常技能训练、中西医结合治疗之余,还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2022年10月20日早上,他突然站起来了,我至今都清晰地记得那一刻,他眼里晶莹的泪水。”就在前不久,当患者再次来到康复科看望童宝兵时,已经能自己拄着拐杖行走了。康复诊疗室的墙上,挂满了锦旗,其中一面写着“心系患者情系病人”的锦旗格外醒目,患者还为童宝兵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这是他们表达谢意最质朴的方式。
“我要让康复理念的种子,在缺氧不缺精神的川西高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童宝兵一直以来不断践行的心声。于他而言,所有的成绩皆为过往,如今归零再出发,他相信,康复医学一定可以在美丽的道孚绽放光彩!
郑志金:跨越山海只为肩上这份责任
自婺城区2021年6月开启对口支援道孚县工作以来,一个个援建项目在3000多米的高原上拔地而起。在高海拔地区施工,极易面临道路艰险、地形复杂、地质构造特殊等难题,但在一任任项目负责人的共同努力下,婺城援建的项目,无论是建设质量、管理水平,都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认可。郑志金便是现任的项目负责人。
初见郑志金,是在道孚县八美镇的一个项目工地上。11月的高原地区寒风凌厉,他身材消瘦,皮肤黝黑,身上紧紧裹着羽绒服,远远看去,有点儿弱不禁风的模样。走过坑洼的工地,爬上刚刚搭建好的钢结构,工地上的负责人赶忙都聚了过来。了解工程进度、稽查建材质量、检视安全施工情况……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关于项目工地上的一切,他都看得听得格外仔细。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郑志金好几次得了重感冒,同事劝他去回去休息,他却总是笑着说:“先把工作完成。”
2023年5月,来自婺城区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郑志金,作为第三批援派道孚县专技人才,千里跋涉来到了道孚县。出生于1974年的郑志金,已经在工地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从小工做起,稳扎稳打,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勤奋刻苦的理论学习,考出了建筑工程和机电工程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这对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有难度的挑战。所以,综合考虑各方面条件,当公司领导考虑对口支援道孚的人选时,第一时间便想到了他。
“作为项目负责人,长时间出差是常态,每天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所以面对公司的委派,我没有丝毫犹豫。”在郑志金看来,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就要竭尽所能克服一切艰苦条件。选择来到道孚,与他而言,不仅仅是完成一份工作,更多是真情融入和倾情奉献,是肩上扛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初到道孚,郑志金努力克服了强烈的高原反应,第一时间投入到工作中,积极与上一任项目负责人做好对接。需要在短时间内跟进多个不同类型的项目,郑志金倍感压力,他争分夺秒进行项目调研走访,了解具体进展,同时还要仔细掌握每个项目的施工进度、资金拨付情况,与各个单位做好沟通,促进审批事项改革任务落细落实,及时破解问题难点,以保证项目顺利推动落地。
和高原反应、饮食差异等问题比起来,郑志金最需要克服的还是长时间在路途中奔波的问题。由于援建项目分布较广,往往跑一个工地便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令他至今都印象深刻的便是去玉科镇的寄宿制学校改扩建项目现场。天蒙蒙亮就出发了,一路上,汽车在盘旋的山路疾驰,顾不上看窗外扣人心弦的景色,胃里早已翻江倒海。到达玉科已经是中午时分,3600多米的高原上氧气更为稀薄,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人睁不开眼。扒了几口饭,急急忙忙赶到工地上熟悉情况,现场视察、翻看台账资料、召开座谈,一个下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返程又是三个多小时的颠簸,到达道孚县城已是深夜。
在道孚工作期间,郑志金最想念的无疑是远在婺城的家人,每到深夜,他总是会翻开手机相册看看家人的照片。“嘴上说着不想家,其实是不想家人担心。”谈到这里,郑志金的眼角不禁湿润了起来。他的儿子今年12岁,父亲71岁,照顾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妻子的肩上,“我在道孚一定会好好工作,好好照顾自己,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家人的支持。”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