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婺城区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积极谋划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引导各乡镇发展特色产业,莘畈乡的多肉产业发展探索便是生动写照。
多肉产业从无到有,双向奔赴
莘畈乡祝村是典型的山区村落,产业格局单一,村中的青壮年多以搭建通信塔为生。“祝村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我们完全可以探索发展粮食和蔬菜以外的产业。”莘畈乡党委委员廖祥海说,“我们一直在积极寻找新产业,试图通过培育农业市场主体,发挥其带动示范作用,做优、做强特色产业。”
在围绕产业发展这个核心问题上,莘畈乡积极探索尝试,经过多方考察,最终通过招商引资,2015年“万象多肉”共富工坊落户祝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这里的自然条件,让这里成为发展多肉产业的优良场所,所以我们选择这里,双向奔赴。”万象多肉植物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说道。
在企业的带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祝村村的“万象多肉”共富工坊已初具规模,流转了周边村庄1500多亩农田,仅土地流转一项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以上,已培育上千种多肉品类,年产多肉植物超1亿株,产品销往国内10多个省份,销售额最高可达5亿元,形成了“党建+农旅+基地+农户”的闭环发展模式。
带动群众走上“共富路”
此外,“万象多肉”共富工坊还带动附近群众就业。“平时管理和种植有100多人在这上班,最忙的时候超过300人。”祝村农户席吉香告诉记者:“起初,我家里有几亩地,家里男人都出去打工了,田也没人种,都荒废了。自从多肉产业进入到我们村以后,家里的田地就流转出去了,我家就在附近,平时就到这里来上班,一年能赚不少钱。”
作为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祝村村,调节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知易行难,但多肉产业的扎根,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带来了看得见的好处,也让村民们的态度从观望到积极参与,产业转型升级也势如破竹。
如今,祝村种植多肉的家庭作坊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多了起来,“万象多肉”共富工坊不仅帮助村民培训,还管销售,这让许多原本犹豫的村民都参与了进来。祝村村的丁素球便是跟着公司一起种植多肉的群众之一。丁素球告诉记者,起初,她是在共富工坊里帮忙工作的,后面公司的培训、研学基地起来了以后,公司的负责人便动员她跟着公司一起种,而丁素球顾虑重重。“这种植物又吃不得,也不知道种出来卖到哪里去,卖不出去我这钱不是打水漂了吗?”这也是当时很多村民的想法。抱着试试的念头,丁素球试种成功并尝到了甜头,这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多肉种植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万象多肉”共富工坊的培训、研学配套的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子前来参观学习,也带旺了周边的民宿、农家乐和农产品销售。“这比我们以前出去打工赚的多了不少。”村民戴爱月笑着说道。
在乡村振兴的探索中,祝村乡村振兴闯出的新路子,让多肉产业从无到有,让村民从观望到积极参与,让村庄经济高速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更上一层楼。而今的祝村村,依托小小的多肉在产业兴旺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通过产业链延伸正逐步实现产村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动能。
伴随着小小的多肉在莘畈乡祝村落地生根,让这个曾名不见经传的山区村落如今因多肉而远近闻名,一幅产业兴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画卷在祝村徐徐展开。(记者 毛晨凯)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