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叫郑菊仙……我一个老人加上受伤本来就已经深感无力,加上各种原因还耽搁了四年,还好有婺城区社会治理中心的张娘舅……”
没有华丽的辞藻,可字字情真意切,这是前几天婺城区司法局收到的一封省委政法委通过金华市委办转交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流露着婺城区白龙桥镇筱溪村村民郑菊仙对婺城区司法局“老娘舅”调解员张路前的感谢之意。
事情要追溯到4年前。2019年5月初,宗某载着郑菊仙驾驶正三轮轻便摩托车,行驶至婺城区二环西路婺城大桥北桥头时,与对向行驶过来的方某驾驶的正三轮轻便摩托车发生碰撞,后经交警认定宗某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方某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乘车人郑菊仙无责任。
既然无责任,郑菊仙为何四处求助?
原来,当时的事故郑菊仙受伤严重,虽第一时间被送往医院抢救,还是经过70余天的住院治疗后才出院,期间郑菊仙一家自行垫付了10余万元的医疗费用。后经司法鉴定,郑菊仙右胫腓骨上端粉碎性骨折、右髌骨骨折,左股骨中下段骨折,左腓骨上端骨折,被认定为十级伤残。
由于双方的农用三轮摩托车均未购买保险,且双方责任人年纪都较大,赔款能力非常有限,哪怕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诉讼,即使判决下来执行也很困难,且诉讼过程中需支付一定的费用。
因此四年间,即便郑菊仙辗转多次,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今年6月6日,郑菊仙抱着最后再试试的心态找到了婺城区司法局驻社会治理中心“路前”调解工作室。
“涉及的人太多,又是一件难搞的纠纷!”张路前虽这样想但还是郑重答应下来。
“路前老娘舅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心里特别感动,特别温暖。”郑菊仙一家看到了希望。
调查分析了四年前的事故经过后,张路前等人多次将当事人拉到调解桌前,耐心调解。“调解过程也非常曲折,还多次发生了争吵,大家几次起身要离开调解现场,老娘舅都耐心劝回来了。”郑菊仙在信中感慨。最终积压了4年之久的纠纷顺利解决,郑菊仙收到了全部赔偿款近25万元。
“能帮上就好,大家都不容易,有需要我肯定尽自己最大能力。”调解工作室里,“老娘舅”放下手头的案卷,声音温暖有力。
“只要张书记出马,没有摆不平的事”。张路前原是婺城区乾西乡湖头村的党支部副书记。那时,每当村民有矛盾纠纷,为人热心、待人细心的他总会出面调解,“有事找张书记”成为村民共识。
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张路前有了“调解瘾”。在婺城区司法局的推荐下,他当起了“老娘舅”,开启了“电视调解”之路。讨工资、追欠款、化解家庭矛盾……调解中,张路前一方面晓之以理,明晰政策,另一方面动之以情,打出感情牌。“调解协议书上看似只有几个签名,但背后付出了很多努力。”张路前说。
路前“娘舅”调解员是婺城区人民调解员的缩影。婺城区深耕本土司法文化特色,自2010年成立首个“老娘舅”调解组织以来,逐渐发展成为覆盖全域的知名调解品牌。全区有各类调解组织458个,调解员1418人,其中专职娘舅调解员75人。几年来,已有12人被评为市级优秀调解能手,3人评为省级先进,2人评为全国调解模范,7次登上央视《小区大事》栏目,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累计调解案件40000余件,形成了“有矛盾、找娘舅”调解文化。
(记者 傅伟炎 通讯员 周玉南)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