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蔡君楠 张红星
千山万水,婺道是一家。自婺城区开展对口支援道孚工作以来,有这样一群婺城人,他们怀揣着饱满的热情与坚定的决心,不远千里奔赴雪域高原援川筑梦,与道孚人民携手共绘发展蓝图。此次,婺城新闻采风团来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记录下他们在援川一线的奋斗姿态。2000多公里,翻山越岭,奔赴高原,我们继续来看,他们的援川故事。
孙川茗:让更多的道孚
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见到来自婺城的‘娘家人’,真的太亲切了。”初见孙川茗,她刚给道孚中学初一(9)班的学生上完课,回到办公室看到记者,满脸笑意。
孙川茗是金华市第十七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大学毕业于湖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2010年,她站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这一站,就是13年,期间,她曾获浙江省教育分会名优教师、婺城区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今年2月,婺城区选派援川教师人员的通知下发后,孙川茗第一时间报了名。经过一系列考察,今年8月下旬,孙川茗来到道孚县,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对口支援工作,给道孚中学初一的学生们教授英语。
“我有支教的想法已经有4、5年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成行。这次来到道孚,也算是圆了我一个‘支教梦’。”孙川茗笑着说,她所在的党支部学习氛围浓厚,经常组织党员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开展学习,期间,她被时代楷模——张桂梅的事迹所感动。
“张校长那句——要做高山峡谷里的‘灯盏’,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便是我内心里想要支教的‘种子’,如今,它发芽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结出硕果。”孙川茗说。
孙川茗所在的初一(9)班共有48名学生,虽然都是初中生,但是英语基础却大相径庭。“班里有29个学生是英语零基础,这个其实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孙川茗告诉记者,为了“一个都不落下”,她从英语最基础的26个字母开始教学,同时,为了给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原本2节课的内容,她教了2个星期,功夫不负有心人,“最近的一次测验,我们班的英语成绩平均分整整提高了30几分。”
虽然在道孚支教不到3个月,但是说起这些孩子们,孙川茗有说不完的话,“在学习上,孩子们真的很热爱学习,让我感觉自己的教学不是一方在‘输出’,而是得到了积极的反馈;在生活上,孩子们经常会拿牛肉干、麻花、苹果等本地农特产品给我品尝,我也会把金华的特产分享给孩子们,比如酥饼、火腿。”
今年10月份,孙川茗还在道孚中学开展了一次英语教学示范课。课堂里,她从英语学习的四个维度: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开展,让学生听说、纠正语音语调等,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得到了师生的欢迎。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孙川茗说,她也要像树一样扎牢根基,让自己的成长更有深度;像树一样专注于主干,让自己的成长更有高度;像树一样生长出枝叶,让自己的成长更有宽度,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道孚的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叶华青:在药房“小窗口”传递援川大爱
“这个药是外用的,一天擦拭三次,千万别和口服药弄混了……”当记者初次见到叶华青的时候,她正弯着腰趴在取药窗口,反复叮嘱患者如何用药。身后站着的,是她的徒弟所郎彭措,在师父一遍又一遍的言传身教中,学习成为一名药剂师应该具备的严谨和专业。
叶华青是婺城区人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门诊部副主任,去年5月,选派赴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人民医院挂职,担任药械科主任职务。
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女儿正处于小升初的关键时期,儿子还未满2周岁。萌生援派道孚的想法后,她第一时间拨通了孩子班主任的电话征求意见。“你去吧,我支持你,孩子就放心交给我。”之前,她从未舍下孩子出过这么远的门,老师的话给了她千里追梦的勇气。
背上行装,坐上前往道孚的大巴,看着车子翻越一座又一座山,那一幕叶华青至今历历在目,“坦白说,那会儿心里还是挺慌的。”来到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干燥寒冷的气候和藏族同胞的饮食习惯,对她而言都是一种挑战。“虽然适应的过程比较漫长,但是我的信念还是很坚定的。”她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药房不只是药品的中转站,更是患者安全用药的起点站。”这是叶华青一直遵循的工作理念,她发现道孚县人民医院的药房管理模式以及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都与这一理念相差甚远,且医院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和用药需求。她从储存管理、供应管理、药学管理、学科建设四个方面入手改进管理模式,引入先进地区药房运营理念,从“零”开始为道孚的药学事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援派工作,“造血”的意义远比“输血”深远,这一点叶华青深信不疑,因此她在培训讲座、师带徒等“造血”工作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她在药械科有两位徒弟,两人10多年来一直没有考出药剂师职称。“其实考职称不难,首先要转变他们在思想上的认知。”她手把手地为他们制定复习计划,在工作中也不忘督促他们争分夺秒地学习。
“你们俩一定要在我走之前,把职称考下来,要不然就把终身大事解决了,让我有机会参加一次藏族婚礼。”原本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却都成了真,一位徒弟顺利考出了职称,一位徒弟迎来了终身大事,这让叶华青欣喜不已。
今年12月,叶华青即将结束援派回到婺城。“叶老师,你多久走,婚期已定,12月3日哦!”所郎彭措定下婚期第一时间告诉了她。“我知道他把我的话放心上了,这份师徒情谊并不会因为我走了就断了,回去后还要继续督促他,一定要把职称考出来。”叶华青说。
一年半的援派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为了心无旁骛,叶华青鲜少给家人打电话,“联系频繁了,只会徒增牵挂。”可随着儿子慢慢长大,对她的依赖与日俱增。离开的时候,儿子还在牙牙学语,现在已经能通过视频清楚地喊“妈妈”了;儿子每次去了兴趣班,画的女孩子永远都是妈妈……这一刻,她明白自己对孩子是有亏欠的。
“可尽管有缺失、有遗憾,能为道孚百姓的美好未来尽一份绵薄之力,为道孚的发展添砖加瓦是我此生的荣幸,援川永远是我无悔的选择。”叶华青说。
姜琢言:和道孚的孩子们一起感受自然
“小朋友们,准备好了没有?我们的‘小飞机’要起飞啦。”近日,在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金茶花幼儿园,婺城区对口支援专技人才姜琢言正带着小朋友们迎着初冬的暖阳“开飞机”。
姜琢言是婺城区实验幼儿园的一名老师,2014年,她于杭州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进入婺城区机关幼儿园工作,之后又进入浙江大学学习教育管理。2020年,她来到婺城区实验幼儿园工作,多年的学前教育工作经历,丰富的经验积累,让她获得婺城区教坛新秀、婺城区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2023年8月,姜琢言成为婺城区对口支援专技人才之一,来到道孚县开启为期一年半的对口支援工作。目前,她在道孚县金茶花幼儿园任副园长。
“幼儿园的孩子,没那么大的学业压力,我们更多是要鼓励孩子们通过五官感受观察自然,从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姜琢言说,她来到道孚的时候,正值秋季,道孚的云海、雪山、河流等美景让她感到惊艳,而学前教育的优势就是可以把生活中的事物实时融入教学之中。所以,她便想着将道孚的乡土风情、自然风景融入日常的工作中,带领小朋友们认识家乡、感受自然。
“记得第一次在这里开展的手工课是用橡皮泥制作麦粒山和云海的秋日美景,孩子们天真烂漫、发挥想象,作品都很棒。”姜琢言表示,在道孚,麦粒山因为山体形状类似由大量麦穗堆砌而成,寄托着道孚群众对谷物丰收的美好愿望。因此,姜琢言以这一道孚特有的事物为主体,让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发挥想象力开展创作,让孩子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认识到家乡之美。
根雀红是当地的特色野果,但是,未经加工的根雀红口感酸涩。时下,正值根雀红大量成熟。姜琢言便围绕根雀红,带领小朋友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之旅”:观察根雀红的树木形态,果实的颜色、形状;将根雀红晾晒,观察变化过程;画制一张根雀红果实的画;品尝由根雀红制成的俄色茶……“这些形式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在吃的方面下功夫,寓教于乐,事半功倍。”姜琢言笑着说。
同时,姜琢言也将婺城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带到了道孚,“这里不太重视学前教育,家长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情,就不送孩子来上学。”为此,姜琢言时常开展家访,了解孩子生活情况,引导家长重视学前教育,打造“家校共育”模式。
姜琢言说,来到道孚,她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小朋友,感受了道孚的风土人情,和孩子们一起感受自然、不断成长。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