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在“硒”望田野上厚植优质稻米特色产业

2024-01-24 15:12:03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彭丽莎

  本报讯(记者 彭丽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时。虽是农业冬闲时节,但是在婺城区蒋堂镇前源村的一稻米加工基地内,却是机器轰鸣,异常繁忙。村民们把金黄的水稻倒入机器中,经过谷糙分离、碾米等多道程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大米,最终被包装封袋,发往市场,送上餐桌。

  “上个月预定的3万斤大米,前两天我们刚加班加点制作完成,陆续送到了顾客的手中。”看着眼前收获的场景,基地相关负责人盛俊豪却不觉得劳累,反而更加轻松喜悦。“相比于高温抗旱、施肥喷药、‘双抢’等这些看天工作的环节,加工售卖是较为轻松的一道。”

  “95”年生的盛俊豪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粮二代”“新农人”,父亲盛桂有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近二十年来靠着一点一滴地摸索,走出了一条从富硒土里刨出“金疙瘩”的致富之路。看着政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以及科技不断进步,前几年,盛俊豪毅然辞去外面的工作回村与父亲一起打拼。“老农人”父亲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在种植技术上把关,他则在现代化机械保障上发力,父子俩分工明确致力将富硒米提高品质,卖出更好的价格。

  去年,盛俊豪与父亲共同种植了早晚稻约1300亩,大米年销售量高达300吨,主要以金华市区配送为主,同时销往上海、深圳、北京、南京等城市。

  几千年来,农业劳动者“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以辛勤的劳动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增收奇迹。如今,新潮的科技登场,一改过去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看天吃饭的劳作情况。

  旋耕机、收割机、无人植保机、插秧机……盛俊豪介绍,从水稻种植、插秧、撒药、收割以及烘干等基本全程有现代机械化操作,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量和品质。去年,基地还新建了千吨粮食通风存储仓库,确保安全储粮,保质保鲜。

  老辈靠经验,如今靠科技。在盛俊豪和其父亲身上,我们看到了新农人的传承,也窥见了农业从传统耕种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的高效变化。

  站在新一年的起点上,盛俊豪和父亲并没有停下忙碌的脚步。眼下,趁着晴好天气,父子俩正在开展冬田翻耕作业,为来年农业生产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今年的水稻种植面积预计和去年持平,但是会引进新品种试种,努力发挥土地优势,种出优质高产粮食,为擦亮蒋堂的农业特色品牌贡献力量。”盛俊豪许下了新一年的愿望。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举报电话:0579-822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