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如何让学生爱读书?

  这位老师创造了新玩法

2024-05-10 16:39:52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金华市红湖路小学三(5)班

  勇于探索的语文老师郑新启

  班级图书馆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效率

  金华日报记者唐旭昱/文项志威/摄

  有一个班级图书馆。

  这个所谓的图书馆已经运行到第三个学期,从1.0版本升级到了2.0版本,不过语文老师郑新启一直没为其想好名字。对他来说,这是对阅读推广的又一次尝试。

  “无限相信书的教育力量。学生必须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郑新启非常认同这句话。工作37年来,他在一线探索教改的脚步从未停歇,尤其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班级图书角作用小?

  变粗放模式为精细模式

  想要揭开班级图书馆的秘密,可以读一读学生们的小作文。前几天,郑新启想看看这项活动的成效,就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写一写感想。

  陈思源同学写道:“我们班有一个神奇的图书馆,它没有固定的书架,因为它的书本是流动的。图书馆像一条奔流的小溪,小溪里流的不是水,而是一本本书。这一期书本流到这个同学这儿,下一期书本又流到那个同学那儿。溪水循环往复地在班里同学之间不停地流转。”

  书是怎么流动起来的呢?

  饶宸果描述,那个过程犹如一场静谧的仪式:先是排队归还旧书,逐一登记后,排队一圈回来挑选自己喜欢的书,再登记。这个过程中,有两名学生作为图书管理员,帮助大家登记的同时,负责检查归还的书本有没有破损。

  班级图书馆每周开放一到两次,登记并不繁琐,借阅时,只需在同学的名字后面写上相应的图书编号,归还时打个钩即可。

  这是郑新启推广班级图书馆的2.0版本。班里采购一批课外书,男生和女生各一套,书目是一样的。这样,男生和女生可以分开借阅。接下来的编号有技巧,一个编号下有两本或三本书。这样,学生每次借书就可以读上两三本。毕竟有些学生读得快,有些学生读得慢,两三本书里有喜欢的,也会有不喜欢的,学生们完全可以按照喜好来选择。

  周星辰形容,以前借书的速度像乌龟走路一样慢,现在借书的速度像猎豹一样快。这里提到的“以前借书”,就是1.0版。当时,班里同样是采购了一批书,做好目录,一本一个编号,甚至还做了借书证……因为需要学生们自己登记相关信息,实行后发现,二年级学生写字慢,有些也写不清楚,借一次书,流程上花费太多时间。

  “初衷是好的,但是效率太低,学生们积极性普遍不高。”寒假里,郑新启一直在思考解决办法,“有一天灵光一闪,就想到了2.0版本。”

  读到这,或许很多人会想到自己学生时代班级里的那个图书角。但是,多年教书生涯中,郑新启发现,班级图书角的作用不大,新鲜劲过了就无人问津。怎么打破困局,真正发挥这些书的作用,郑新启思考后有了后续尝试。

  “设置班级图书馆丰富了孩子的阅读空间,扩大了孩子的阅读范围,同时书籍资源共享,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作为本班学生家长,是实实在在地收获班级图书馆带来的巨大成果。”“这个班级图书馆值得一直办下去。”如今,书不放在架子上,全部分到了学生书包里。通过家长的发言,可以看得出,这种精细模式受到家庭的认可、学生的喜爱,一路走来,班级图书馆成了三(5)班的一个办学亮点。

  从农村到城从识字到阅读

  读书,读有趣的书,读喜欢的书。这是郑新启从小到大的梦想。可惜,小时候书源匮乏。1983年,考上福建南平师范学校后,他成了校图书馆的常客。又因为常常去图书馆帮忙,从老师那得到了钥匙,去图书馆的次数更加频繁。4年里,他阅读了5万多册书。

  1987年,郑新启被分配到福建一所农村小学,同年,参加全国青年读书知识竞赛,最终获得三等奖。“阅读滋养了我的生活、帮助我养成良好的品质和心性,也让我突破工作瓶颈,遇见更好的自己。这一切,让我深信阅读的力量。”

  成为教师的第一年,郑新启就在班里弄了一个图书柜,购置300多本课外读物。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他带着学生们拾稻穗,勤工俭学赚了300多元,然后骑车20里山路,去书店买了一批库房里打折的书。

  回到金华后,他又尝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读名著,率先在小学语文课堂引入古诗文,带着学生编辑班级作文集《新雏之歌》,推出《阅读文摘周报》等。早在2004年,他就在《家庭与家教》杂志上发表文章《家长如何指导孩子看课外书》。文中提到,家长要更新观念,善于营造阅读氛围,以赏识的心态关注过程,并经常和孩子的老师取得联系。2006年,他又在《语文教学研究》杂志上发表《对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总量的思考》一文。

  对于阅读的推广,郑新启从未停下。2017年,他还在网上火了一阵。

  当时,金华一所学校一年级的一个班41名学生平均识字量达到了2591个,接近一个普通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作为那个班级的语文老师,郑新启就被这个数据推到了风口浪尖。有人赞他有勇于革新的魄力,也有人抨击他的教学方式有些激进。

  “有革新就必定会有质疑。”郑新启介绍,他开发出一套“郑氏识字教育法”,初衷正是尽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当时,郑新启每周要上9节语文课,教授的核心内容却只有一个:识字。与其他语文老师不同,他不用语文书上课。“因为上面有拼音,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他选的教材是《中华字经》,共4册,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普通话和语言教学研究室审定。

  “那是我第一次接手一年级,以前都是教初中和小学高段。但是,我发现识字的黄金期是小学低年级。”郑新启说,学校安排他接任一年级,他逐一去41名学生家里家访,与家长们沟通他的想法。

  后来,因为工作调动,识字到阅读没有机会在他手上形成一个闭环。2021年,郑新启在红湖路小学又接手了一个新的一年级。在手机电脑游戏充斥生活的当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再一次成了他的新课题。“一年级重视识字,二年级开始阅读,有了一定的识字量,阅读的兴趣才更容易被激发。”郑新启表示,拼音教学他往往放在学期末,当孩子认识一些字后,对拼音的学习也会容易很多。

  班级图书馆推行后,郑新启还在教学中实行阅读优先,把学生的书面作业减下来,腾出时间让学生放心阅读。班级图书馆的做法引起了其他班级的兴趣,郑新启尝试与其他班级互换图书,这样就丰富了书目。同时,他还在家长群里和家长们共读一本书。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