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行游婺城

2024-05-31 09:36:38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在生活的琐碎与匆忙中,我们总渴望那一抹远方的诗意。走进古城,漫步街头巷尾,品味烟火日常;走进古镇,翻开古老画卷,一砖一瓦皆是沧桑;走进古村,溪水潺潺记录过往,鸡鸣犬吠似是田园乐章。五月的婺城,正等待着你去揭开美丽的面纱……

  01八咏楼上聆听岁月

  时入五月,或许,有一种属于金华人的浪漫是古城婺江边的漫步。这条路上,巍巍佛塔,烙刻着佛事鼎盛的虔诚;滔滔江水,涤荡着烽火台上的悲怆;老街牌坊,记录着安逸自得的烟火日常。而飘散在空气里或浓或淡的香味,都在提示着某种存在,和在一起,酵成一坛浓稠的酒,如一座城的命运一般绵长。在这座历史名城的风云沦变中,八咏楼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沉思。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唐代诗人严维的这两句诗,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将我们带到了那个风雅的时代。八咏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是婺城三大名楼之一,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1500多年前,南朝东阳郡太守沈约,在这里修建了玄畅楼。他不仅是一位行政长官,更是一位文学的爱好者。他用他的笔,记录下了四季的变幻,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八咏诗”。这些诗,不仅开启了近体诗的先河,更引发了一场文学的革命。

  “望秋月。秋月光如练。照曜三爵台。”沈约的诗,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他的诗,不仅影响了唐代的科举和公文,更在宋代催生了华丽的诗风和错落有致的词韵。

  八咏楼不仅是文学的发源地,更是文化的传承地。李清照、陆游等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他们的诗作,为八咏楼增添了更多的文化色彩。

  漫长的岁月里,八咏楼经历了重建、火灾、重修,每一次的变迁,都是对历史的一次深刻反思。它不仅是婺州城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婺城人民心中的骄傲。

  今日的八咏楼,依旧屹立在双溪之畔,它的身影,映照在清澈的水面上,显得更加古朴而庄严。游客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古建筑的韵味,更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邃。

  站在八咏楼上,望着远方的双溪水,感受着清风的吹拂,人们仿佛能感受到沈约当年的心境。他在这里,用他的笔,记录下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感悟,对美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这些诗篇,如同岁月的印记,镌刻在八咏楼的每一个角落。

  八咏楼是一座楼,更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诉说着过去,守望着现在,憧憬着未来。

  02双溪照水明月楼

  在偏安一隅的江南水乡,有一座婉约的金华城,城里有一座明月楼。它不像八咏楼那样,有着南朝的风华绝代,它更像一位小家碧玉,静静地照水而立,明丽而婉约,娴静而典雅。它的美,不在于雕梁画栋,而在于它的气质,一种从宋宣和年间(1119-1125)传承至今的极简之美。它静静地矗立在岁月的长河中,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也承载着文人墨客的诗意与哀愁。

  清晨,当蒙蒙的烟雨笼罩着这座小城,明月楼仿佛芙蓉峰上的一朵芙蓉,袅袅娜娜,清新脱俗。夜晚,当朗朗的明月高悬天际,它又如同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脉脉地照着双溪,静静地倾听着溪水的潺潺。

  春日里,它与山绿相映成趣;夏日中,它与余晖共舞;秋夜时,它与圆月相伴;冬雪中,它与雪声和鸣。四季的更迭,明月楼似乎总能以它独有的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处,它的魔力,在于它的善解人意。

  多少风流雅士,曾在这里举杯邀明月,与之诉说着人生的悲喜。王柏的《明月楼曹守邀和》中,“一簇楼台表郡城,月于此处最光明”,流露出的是一种平静中的壮志;而林公度的《登明月楼》中,“芙蓉峰前旧时月,夜夜长照溪上楼”,则透露出对物是人非的慨叹和哲思。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明月楼也经历了它的兴衰变迁。400多年后,它迎来了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与名臣刘伯温,他们一同登楼,赏月,品酥饼,让明月楼沾染了人间烟火气,成为民间传颂的美谈。

  然而,明月楼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据《金华县志》记载,清代乾隆初年,明月楼被迁移到了城北府城隍庙后的城墙上,失去了它原有的位置。传说这可能是因为清乾隆时期大兴文字狱,“‘明’月楼压着清城墙”,因此被迫移位重建。

  此后,明月楼在嘉庆及道光年间两度重修,却在咸丰六年毁于一场大火。直到清光绪15年,它才得以重建,现存的明月楼,是光绪年间知县曹砺成重建的,坐北朝南,石柱、木结构。

  走进明月楼,两旁的两根方石柱上刻有对联,左联:“更楼上一层望羊石仙遗龙湫胜迹”,右联:“当月明千里访邰太常记梁学士碑”。这些对联,以及“光绪己丑春月”“浔阳曹砺成题”的落款,都成为了明月楼重建的佐证。

  明月楼,它不仅是一处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历史的见证。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也期待着未来的到来。它的气质,它的美,它的魔力,都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走近它的人。

  ——明月楼,它不仅是历史的守望者,更是时光的沉思者。它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地观察着每一个时代的潮起潮落,每一个个体的悲欢离合。在明月楼的石柱和木梁之间,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更折射出历史的深邃和文化的光辉。它让我们领悟到,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洪流,如同溪流汇入江海,既独立又交融。

  明月楼,它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衰更替。它的存在,提醒我们,尽管个人如沧海一粟,但每个人的生命故事,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独特浪花。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启示者,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在明月楼的照耀下,我们或许会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为何?是追求一时的辉煌,还是寻找永恒的价值?或许,答案就隐藏在明月楼的每一块石砖,每一道木纹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感悟。

  03清风楼的古今吟唱

  在婺城,有一座名楼,它不似八咏楼的雍容华贵,也不似明月楼的温婉含蓄,它更像是一位俊逸潇洒的隐士,带着几分空灵与随性。这便是清风楼,婺城三大名楼中的“后起之秀”。清风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位于婺城区旌孝门东城墙上,它的诞生,源于一个保城护民的使命。

  岁月悠悠,婺城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古城始建于东吴,历经沧桑,依旧是金华文化的象征。街巷两旁,游人如织,店铺林立,八咏路、酒坊巷、鼓楼里、熙春巷,这些历史街巷依旧保留着古婺州的风貌,承载着金华历史文脉的延续。

  曾几何时,义乌江与武义江在此交汇,汇入婺江,形成了三江交汇的风水道场。江上的浮桥,七佛庵前的石佛像,每逢涨水期,便呈现出“浮桥”“浪佛”的奇景。然而,这奇景背后,却隐藏着水患的威胁。婺城人为了守护家园,选择在旌孝门城墙上建造清风楼,以作“清风龙头”,挡住奔涌而来的煞气,镇住城池。

  历代文人对清风楼的题咏,充满了玄幻主义色彩,如“苕霅水会处,楼高风快哉。洲中白蘋动,天半故人来。”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清风楼的美景,更表达了人们对清风楼的敬仰之情。

  然而,清风楼的消失,却如同一场未解之谜。它曾经的辉煌,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些生活在金华城中的百岁老人,他们的记忆里,已经没有了清风楼的影子。清风楼于何时消失?为何消失?不得而知。三大名楼中的“年轻公子”似在无名案中匆匆走完了短暂的一生。所幸,近些年来,清风楼在黄宾虹公园中得到了重建。虽然它不再是曾经的那座守望者,但它的存在,依然让人感受到了婺城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清风楼的重建,不仅仅是对一座建筑的复原,更是对婺城精神的一种延续。

  八咏楼,如同一位沉稳的长者,以其厚重的历史感,诉说着婺城的辉煌与荣耀;明月楼,宛若一位温婉的少女,以其柔和的光辉,抚慰着人们的心灵;而清风楼,则是一位年轻的诗人,以其俊逸的风采,吟唱着自由与梦想。

  它们的命运,与婺城的历史紧密相连,也与婺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它们经历了风霜雨雪,经历了战火纷飞,也经历了和平盛世。它们见证了婺城的每一次变迁,每一次成长,每一次飞跃。

  (记者张苑摄影陈壮道孙鑫泽)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