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婺城新城区出发,沿着白门线驱车南行,穿越连绵的南山,沿途可见白沙溪水潺潺流淌,青山绿水如诗如画。大约五十余分钟车程后,行至沙畈乡高儒村,村口牌楼上,“漓渚高儒”四个大字庄重而醒目,仿佛在诉说着村落古老而悠久的故事。
高儒大厅就坐落在村西的后背山山脚,高儒大厅是村中重要的议事场所,清代中期建筑,占地面积605平方米,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为三进两天井结构。大厅周围是寻常民居,大多依山而建,这座郁郁葱葱的原始阔叶次森林被村民视为“神山”,历经数百年无人上山砍伐,有多棵树龄在400年以上的樟树、苦楮,还有名贵的红豆杉等树种。
沿着村中小路行至高儒大厅,古色古香的八字大门映入眼帘,门楣之上飞檐翘角,仿佛展翅欲飞,屋檐下,青灰色的砖雕错落有致,彰显出婺派古建的独特韵味。进入大门,两侧有两处门房,中厅悬挂着一幅红底金字的牌匾,上书“敬胜堂”三个大字。抬头便可远眺后背山,那连绵山脉仿佛是高儒大厅的天然屏障,为这座古老殿堂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庄重。
再往前走,穿过第天井,祠堂正中左右均用“一抱柱”,硕厚的额枋和曲梁,一同支撑起整个大厅的屋面。牛腿、斗拱、雀替、平盘斗等木结构都饰以精美木雕,工艺精湛,用料讲究,人物、花鸟雕刻栩栩如生,牛腿下的一对狮子,历经几百年的沧桑依旧是灵动威严,格外引人注目。
尽管高儒大厅被推测为清代建筑,但村中的李姓族人认为其可能更为古老。村干部李金牛介绍,自元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李姓始祖李兰二迁居此地后,《高儒李氏宗谱》便有了详尽记载,且保存得极为完好,“像高儒大厅这样的大工程,并未记载于宗谱之中,说明始建年代还要更久远。”
对于“高儒”村名的由来,村民们众说纷纭,但较为可信的说法是,据说当初高儒村有一家漓渚书院,而正是因为有这家书院,附近的读书人都汇聚于此,多少文人墨客,名士风流都曾在此诵读诗书,闲谈世事,因此被叫作高儒村。据昭利庙志旧志前言一和前言二中说:“康熙五十三年,双溪人范世德曾于漓渚书院会虞君,虞出一编以示曰:此《白沙庙志》也,明时杜翔凤所辑,翔凤字世仪,酤坊人。宋迪功郎杜再成之裔也。”另据村中老人回忆,上一辈人曾说,村里的上厅(上对合)办过书院。
高儒村自古以来都重视知识,崇尚儒学,出了许多人才。走进高儒大厅的后厅,厅中左右两侧分别悬挂着两幅牌匾,上书礼教传家、燕翼贻谋,正是说明了先贤对后代教育的重视。
走出高儒大厅,漫步村道,白墙黛瓦的古民居与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炊烟袅袅升起,弥漫着淡淡的柴火味,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足迹,每一眼都藏着风景的秘密。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了,让人可以慢慢品味那份属于乡村的宁静与美好。(记者 林玉洁)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