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沙畈乡青草村的自然生态营地正式营业,当天即有市民、游客前来品茶赏景,观群山流水修竹,听清风穿林打叶。这是该村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沙畈乡依靠得天独厚的山水环境,积极发展山乡文旅经济的一项举措。
沙畈乡是“省一级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与生态功能区”,一直以来,该乡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致力于水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通过发展传统农业、原生态产品加工、文旅产业等,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山区乡村振兴。
1多彩农业多彩乡村
农业一直都是沙畈乡的基础产业。近年来,沙畈乡积极开展“非粮化”整治,使全乡水稻种植面积增至目前的2000余亩,大幅度增加了全乡粮食产量。
除了粮食种植,高山蔬菜是沙畈乡的一大“招牌”。由于自然条件优越,乡域范围内水域水质常年达二类以上标准,加上山区气候条件适宜,土壤土质较好,使得沙畈出产的蔬菜品质出众,销路不愁。
位于高儒村的李建荣农场,以种植辣椒为主。据该农场负责人李建荣介绍,农场共有种植面积近50亩,一年可种两季辣椒,每季种植辣椒3-4个品种,亩产3000余斤。得益于沙畈优良的水土条件,培育出的辣椒口感品相俱佳,特有“辣椒味”,因此每年出产的辣椒都有固定的客源预定,销往市区、义乌等地。甚至有散客吃了农场出产的辣椒后,心心念念,特地跑一趟山里,只为买几斤辣椒。因为品质好、效益好,李建荣在沙畈经营农场已有六年,他表示还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干下去。
在深耕细作于传统种植业的同时,沙畈乡也不忘探索农业新形式。日前,在位于停久村的稻蛙共生生态基地,水稻秧苗刚刚下插。稻苗之下,一些小小的稻蛙或跳动爬行,或游弋期间。稻苗之上,则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纱网,防止小蛙被过往的飞鸟啄食。沙畈乡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对于一种生态农业新形式的探索,在稻田里放养稻蛙,可以发挥蛙类捕食虫类的特性,为稻蛙提供饵食的同时,也避免了农药的使用,达到保护田地和环境的目的。同时,蛙类的排泄物也能一定程度为稻苗生长提供养分,所以是一种“共生”的模式。据该基地管理人员介绍,基地共35亩,现阶段稻蛙尚小,等再过不久,稻蛙成熟,基地会对外开放,可供游客垂钓稻蛙,感受童年时的乐趣。基地水稻为一年一熟,又加之水质优良,产出稻米米香浓郁,颇受欢迎。待到水稻成熟,听取蛙声一片的同时,又有稻香扑鼻,极富意趣。
水稻、辣椒、萝卜、红薯、紫薯等粮食和各色蔬菜作物的种植,构成了沙畈一幅多彩的农业画卷,推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促进生态农业积极探索,为乡民提供了多彩的生活,造就了沙畈多彩的乡村风貌。
2 “嘉兴粽子沙畈叶”
近日,在位于沙畈乡和美村的一家箬叶加工合作社内,8、9名分拣员正忙碌于箬叶分拣,在他们旁边都摆放了一只大编织袋,里面装满了刚从村民那里收购来的新鲜箬叶。分拣员们按照箬叶大小、形状,分类挑选捆扎,之后又运到烘干处由专人烘干,烘干后将箬叶整齐码放在货架上以待出售。
像这样的箬叶加工合作社,目前在沙畈乡共有十余家。合作社内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本乡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据他们介绍,如果手脚快,每天能挣100多块钱。“我们年纪大了,在家闲着也没事,在自己家门口就有活干,挣的也不少,挺开心。”这是他们大部分人的心声。
毫不夸张地说,有关“箬叶”这一片叶子的产业,现如今已成为沙畈的主导产业之一。沙畈乡山林面积约有28万亩,其中野生竹林面积高达七分之一。每年6月,箬叶开始成熟,刚成熟的箬叶在烘干阶段容易烤裂,村民们一般都等箬叶稍微老成些,从6月中下旬开始才陆续上山采摘。采摘箬叶,往往凌晨3点就要出门,部分娴熟的村民一天甚至能采上千斤,之后再卖于加工合作社,整个采摘期可以持续到10月。沙畈乡相关负责人介绍,从采摘到加工,箬叶的相关产业链带动了全乡至少500人就业增收。沙畈乡清澈甘洌的山泉水浇灌下产出的箬叶,具有叶面宽阔、柔韧性强、气味清香的显著特点,每年出产的箬叶,都被嘉兴五芳斋等大型食品公司预定收购,用于包裹粽子的粽叶。因而,不少沙畈人戏称:“嘉兴的粽子,沙畈的叶子。”
为了进一步壮大箬叶产业,沙畈乡党政班子铆足干劲,到外地学习调研,和高校开展合作,通过许多办法尝试将“一片箬叶”做成一个大产业。野生的箬叶难以供应市场的庞大需求,于是,沙畈乡投资建设了高儒村50余亩粽叶栽培基地和青草村1000余亩粽叶抚育基地,实现箬叶人工栽培,从而扩大箬叶供应量;单纯的箬叶加工形式过于单一,沙畈乡就积极思变,建设共富产业园,从单一的箬叶加工升级到粽子生产,利用各村特色的农作物,实现板栗、糯米、玉米、豆类、花生等粽子原材料的自给自足,带动全乡各村共享产业红利。通过不断地延链补链,沙畈乡目前已逐步形成箬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食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预计粽叶年产量可达1000吨以上,粽子加工生产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
“土叶子”变“金叶子”,一片箬叶见证了沙畈乡民勤劳肯干的品质,也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靠山吃山”的有力佐证。
3有山有水有人家
自从自然生态营地营业以来,来到青草村观光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与三五好友来此饮茶闲聊,于山水间感受自然魅力,闲适怡人,这也充分印证了营地的口号“青青河边草、轻松没烦恼”。该营地位于青草村裴家自然村,取其谐音,营地还打出了一个“陪家人”的理念,在裴家自然生态营地,陪家人聊聊天、喝喝茶、爬爬山、走走古道,在放松之余,也增添了一份家庭的温情。
除却自然的风光,营地更有文化的浸润。青草村自然生态营地首期开放面积约20亩,有近50亩的竹林,此外,营地还背靠白沙古道。该古道曾是古代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沿途风景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是青草村一项重要的文化元素,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游客们可以通过在古道中行走,充分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青草村自然生态营地是沙畈乡探索“自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一次试验,而这样的试验对于沙畈来说并非首次。在去年10月,沙畈乡辽头村就开放了一个夏聊生态营地,这个营地同样集自然观光和文化旅游为一体,在今年“五一”期间,迎来了1700余人次的游客量。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沙畈乡始终注重文旅产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合理利用本地特有的优良山水自然资源,充分挖掘白沙溪三十六堰、白沙古道、包氏廉政文化等文化资源,吸引游客体验山乡之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而近年来,沙畈乡又探索农业融合文旅的新型模式,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在店边村结合林药基地新建植物迷宫、蘑法森林、丛林穿越等集合采摘、游玩、研学多功能为一体的项目,通过这样的形式,激活全乡域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据沙畈乡主要负责人介绍,“三色”促共富是目前沙畈乡主要的发展方略。“三色”即是以广为人知的银坑村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箬叶经济为主导的绿色生态产业和以发展文旅经济为主的金色产业。在下一步工作中,沙畈乡将重点实施“三色”发展方略,努力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从而形成各村发展资源共享、抱团共富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