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婺城政务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行游婺城

2024-08-16 08:36:44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在生活的琐碎与匆忙中,我们总渴望那一抹远方的诗意。走进古城,漫步街头巷尾,品味烟火日常;走进古镇,翻开古老画卷,一砖一瓦皆是沧桑;走进古村,溪水潺潺记录过往,鸡鸣犬吠似是田园乐章。婺城,正等待着你去揭开美丽的面纱……

  01

  渊渊白沙,悠悠古水映朝霞

  在金华的山水间,白沙溪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银带,流淌着历史与文化的水。它不仅串联起金华的山水人文,更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迭与岁月的流转。夏日午后,阳光透过树梢,斑驳陆离地洒在溪水上,随着历史的波涛,我们一同探寻白沙溪的悠悠故事。

  悠悠古水映朝霞,当朝露还沉浸在南山的怀抱,白沙溪已然从山巅翩翩而下,带着清新与活力,穿越古堰,滋养着沿溪的万亩良田。前一夜的雨,为这条古老的溪流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深邃,水声潺潺,如同一首绵长的古曲,在耳边低诉着古老的故事。

  渊渊白沙,流淌千年,由沙畈溪口门阵入境,接纳银坑溪、大铺水、左别源等支流,入沙畈水库,经金兰水库后,流经琅琊镇,白龙桥镇古方村、新昌桥村,在临江入水口汇入婺江。官修《寰宇通志》中有记:“白沙溪在金华县西南出处州遂昌县,流入大溪,其溪出白沙如霜雪,故名‘白沙溪’。”

  这条如霜似雪的水系主流长不过68.3公里,支流密布,暗渠纵横,于崇山密林间穿梭,时而落入浅滩宽广,时而穿过峡谷悠长,水位差达168米,十分险奇。俯瞰白沙如练,又宛若一尾小白龙于群山间飞驰而下,风吹细波,涟漪荡漾,似是片片龙鳞在天地间熠熠生辉。白沙溪由此别名“白龙溪”。

  史载:“卢文台,字高明,幽州范阳(今河北定兴县)人,汉成帝末,为步兵尉,后授骠骑将军。王莽篡汉,卢谢病,免归顺;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率部36人从宜阳退隐到辅仓停久(今婺城区沙畈乡停久村),垦田卢畈,首筑白沙溪堰,引水灌田,其后数百年,经百姓共力,筑起三十六堰,沿岸百二十余村受益。乡民怀其惠,立庙以祭,尊为‘白沙老爷’。”

  那是个红霞满天的黄昏,一队人马身披战甲,缓缓而来,身后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也是他们的戎马半生、峥嵘岁月,漫漫前路是未知的他乡。

  为首的是一名大将模样的中年人,率令身后三十六骑。一行人忽见山水清丽,峡谷悠长,山穷水尽之处,恰是柳暗花明,便长久停留,此地遂名“停久”,后择址结庐而居,因有名士而谓“高儒”,村名千年未改。

  公元27年,卢文台与三十六将于高儒兴建“高儒堰”,又名“白沙堰”,是为白沙溪三十六堰第一堰。此后数百年,卢文台及其部将后人与当地百姓传承了白沙堰的实践经验,又陆续在白沙溪修筑堰坝引水灌溉,完成了白沙溪从沙畈堰到中济堰,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共计三十六座堰坝的梯级堰群工程,灌溉白沙溪两岸万顷良田。

  白沙溪的古堰群,以其科学的设计和精巧的施工,展现了古代人民对水利工程的深刻理解。它们不仅解决了灌溉问题,更在防洪、蓄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堰坝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千年以后,时任左丞相的王淮,在白沙溪畔踱步,面对一方孤墓,雨丝细密,黄叶飘零。他提笔挥毫,留下了《白沙遗兴》的诗篇,诗中不仅描绘了白沙溪的美景,更表达了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敬仰。

  如今,白沙溪三十六堰作为一个历经风雨的灌溉工程,依旧忠诚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它们如珍珠般串联在白沙溪上,每一座堰坝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智慧的光芒。它们不仅灌溉了农田,更滋养了婺乡人的精神世界。

  在白沙溪的滋养下,沿岸的村庄茁壮成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古堰群的存在,不仅保障了农田的灌溉,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它们是婺乡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片土地上的宝贵财富。(记者张苑图片卓德强)

  02

  遗风霸王地,古韵上阳村

  在金、丽、衢三市交汇处、婺城西南山巅之上,有一座古村,名曰上阳。村中人自称项羽的后裔,他们的生活,一砖一瓦,一粥一饭,都透露着“霸王”遗风。

  站在南山之巅,俯瞰这山水环绕的村庄,上阳村如同一幅泼墨山水,山峦起伏、水波不兴。村落东西而建,西侧是湖源线,一条水泥路蜿蜒其间。路的西面,社阳溪水自南向北,仿佛一条玉带,环绕着古村,形成了别有风情的“水街”。村东侧,两座小山对峙,一座名为“东山背”,一座名为“园椅上”,两山之间,一条路如扁担般横亘,传说是神仙挑土至此,扁担断裂,泥土散落,便成了这两座小山。每当日出,阳光照耀,两山金光闪闪,犹如两只金丝灯笼,美不胜收。

  更有一山,名曰“蜂桶下”,山顶岩石洞深邃,地形险恶,牛能上不能下,放牛至此,便迷失方向,故称“迷牛洞”。穿过迷牛洞,便是“天雷坑”,坑边山势险峻,瀑布飞泻,水声如雷,是村民们夏日避暑的好去处。

  上阳村的山林面积广阔,梯田层层叠叠,远望如土墙般坚固。相传,这些梯田是曹姓兄弟的杰作,他们力大无穷,一顿能吃下几斤麦馍,坐的是寻常两倍大的椅子,一手木工手艺精湛,为村人开山造田,田埂坍塌时,兄弟俩一个扶门板,一个做修补,合作无间。

  羊龙岭上,一棵斜形枫树生长在倾斜的坡面上,古书有载:“上十八,下十八,中中央央一对水牛角。”刘伯温曾在此埋下银子,留给后人一段寻宝暗语,多少人曾来此掘地三尺,却终无所获。

  上阳村的项氏,自称西楚霸王项羽的后裔,已繁衍至第83代孙。然而,史料记载,上阳有项氏群居,已是清代以后的事。元代起,羊姓便在村中起家,明代徐姓由兰溪迁来。清代乾隆年间,项氏从兰溪迁至上阳,始祖项百恒精通药理,见此地风景秀丽,便在此成家立业。

  数百年间,上阳村陆续有20多个姓氏入住,大姓有项、徐、盛、叶等。朝代更迭中,这片土地上闹过流寇,出过猛将,有过达官,来过名士,太平天国起义大将徐三九、清末光绪年间项氏第四世项师贤、粟裕将军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上阳村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物产丰饶。春山日暖,野茶树发出新芽,上阳人采之炒制,茶汤醇厚;春雷过后,雨后生鲜笋,村人挖回家,煮汤、小炒,制成笋干,冬日里以排骨炖汤,是极品佳肴。稻香橘黄时,上阳人收番薯,磨粉制成红薯粉丝,清香可口。腊月时,上阳人以大米、糯米磨成米粉,和进红糖,蒸制成红褐色的团子,寓意来年甜甜美美、团团圆圆。上阳人家家户户都有一缸“好菜”,鲜嫩的黄瓜、刀豆、豇豆等,都能下缸腌制,这咸鲜小辣、微酸爽口的味道,是游子最想念的家乡味。

  旧时村庄交通不便,却也因此发展起“边界贸易”,成为金丽衢一带的“丝绸之路”。上阳村自元代以来均为金华府所辖,明成化八年置汤溪县,上阳村是必经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归属金华县管辖。

  上阳村的古建,围出一条“Z”字形的百米长街,一栋栋婺派建筑诉说着严谨的宗族自治、名士风流。村落原有4个骑马楼类似寨门,现只保留一个完整骑马楼,和一个过街楼,高墙之内,是迂回绵延、配套齐全的商贸街,白日里,寨门一开,便是商贸繁荣,入夜,寨门一关,便是安稳避风港。

  一个山巅上的文化瑰宝,它的故事,如同这山间的清泉,源远流长,它的文化,如同这山间的云雾,缭绕不散。上阳村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山一水,每一草一木,都诉说着文化的传承。(记者张苑摄影童锡麟)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新浪官方微博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 15 ]号浙江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浙ICP备09057527号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