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曹静怡)金华与非洲远隔万里,但在位于浙师大校园内非洲研究院的非洲博物馆里,却能让诸多留学生找到家乡的印记。
桑给巴尔雕花和铜钉装饰的大门、斯瓦希里文化典型纹样装饰的门头……步入这座充满非洲风情的博物馆,仿佛远离尘嚣,一脚迈进了时空隧道。在入门显眼处的墙壁上,闯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面具,或是龇牙咧嘴、粗犷可怖,或是似笑非笑、神秘莫测,一个个有序排列着,犹如将人引入一个玄妙迷离的世界。
“面具在地球上每一块大陆文明中都曾出现过,但今天只有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非洲人依然在使用,在非洲,每一个面具都代表着不同的神灵和祖先,代表了在这片土地上严肃的宗教仪式。”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着,渐渐地,神秘的非洲文明逐渐清晰地浮现眼前。
移步换景,还有斑驳的石雕,特色的织品服饰,以及一幅幅非洲风情油画……诸多珍贵的藏品在暖色调的光影下熠熠生辉,其间的装饰设计融观赏性、学术性、收藏性为一体,既传递出强烈动人的非洲艺术美感,又彰显了博物馆庄重典雅的学术品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据了解,浙师大非洲博物馆于2010年建成开馆,是国内高校第一家以非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第一家依托高校和非洲研究机构平台、并深度参与当代中非人文交流的博物馆。
在这里,除了有非洲乐器、法器、石雕、家具等百件馆藏精品之外,还有中非两千年交流史实资料,系统展示中非交往交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当代中非人民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再配上非洲最新研究成果展区,整个展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每个角落都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力量,带领人们窥见古老的非洲文明与炙热的灵魂。去年5月,随着中非交流博物馆的正式开馆,也为中非人文交流提供更好的研习、交流平台和实践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非洲博物馆的建立源于创始人刘鸿武教授对于非洲艺术的热爱。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远赴尼日利亚留学的他就有了创建非洲博物馆的梦想,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赢得了很多热爱非洲艺术的中国和非洲朋友们的信任,才有了社会各界人士真诚捐献捐展,共同促成了非洲博物馆的建立。
高校是人才、科技、教育的聚集地,而坐落于此的非洲博物馆是历史的守望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自开馆以来,博物馆接待10余万中非参观者。这些年来,该馆不仅发挥着教育科普的作用,其中的一景一物诠释着一个又一个中非交流历史的具体细节,重塑了中国参观者对非洲的认识,也让无数非洲朋友在这里读懂中国、理解真实而感人的中非关系,带给他们以家的温暖。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