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面对面
正式采访前,琅琊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朱德康给记者讲述了4位老师的故事。
第一位是50多岁即将退休的张银英老师。18岁开始她就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沙畈、琅琊一带。更令人佩服的是,她带的班级学生数学成绩特别突出。
第二位是音乐老师郑寅。她带着孩子们创立了婺剧社团,编排了《白沙情》等一批婺剧原创作品。十多年来,她坚持做好婺剧传承一件事,并且不断探索创新将婺州窑文化与婺剧相结合,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作品,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第三位是“新”老师俞凯旋。她在义乌学校工作多年,考到琅琊小学后就把女儿也带到了琅琊小学上学,并且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迅速担起英语教研组长的重任,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位是有情怀、全能型的朱海峰老师,数学、体育、音乐各门课都拿得出手。今年暑假,他一直在学校,监管暑期工程的同时,引导一些孩子到学校打篮球,到学校图书馆看书,为这些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好去处。
记者:我觉得一所农村学校提出“世界因我而美”,是需要很大底气的,作为校长,你是如何理解这一校训的?
朱德康:琅琊有个铁店窑,是宋朝时很有名的一个窑址。这里的古人上山砍树、采土、烧窑、制窑,经过白沙溪进入兰江、新安江、钱塘江通江入海,送到日本、朝鲜、韩国,也让原本比较贵重的婺州窑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这一带老百姓的文化印记中就拥有一个远航梦。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基因,以及白沙文化中卢文台治水体现出来心怀天下的责任感,所以会有“世界因我更美”这个校训。
我来琅琊小学后,觉得美应该要有层次体现,所以提出了三个“美”。一是各美其美,我们的孩子就应该像琅琊的山水一样美,包括形态美、形体美、心灵美。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专长,能够展示出自己的不一样,这就是各美其美。
二是成人之美,就是成就别人,帮助别人。就像这一带的老百姓,为了金华市的饮用水付出了很多。正是因为有他们的成人之美,金华的水资源才会这么好。
三是美美与共,就是我们要去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就像卢文台筑堰引水,造福一方。这也是琅琊、沙畈,白沙溪畔这一带文化的核心力量。有了这三个“美”之后,我相信孩子们就能更加明白“世界因我更美”的内涵,明白应该做些什么。
记者:确实琅琊有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琅琊小学是全国德育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国的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平时抓这方面工作,有没有把你刚才讲的这些文化融入进去?
朱德康:刚才讲的“三美”下还有德智体美劳“五育”,以及十个跨学科的课程群,这些组成了我们“三美五育十群”文化品牌。“三美”是一个理念,“五育”是主要抓手,十个课程群就是我们实实在在落地的一些课程活动。比如一年级入学后就有个习惯训练营,我们引导教育孩子如何排好队,如何整理自己的课桌椅,以及如何与家人及老师问好等。再比如我们的三十六堰寻根课程,带着学生去寻找三十六堰有哪些堰,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以及一些社会意义、历史意义等。这其中就包含了很多科学、地理、文化等跨学科练习。我们通过这十个课程,从而成就学生的“三美”。
记者:你在城区学校待过,现在又到乡镇学校,你觉得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在哪?
朱德康:城区学校老师的挑战更多的是在学生活动的组织、班级的特色建设,以及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而乡镇学校的老师面临的挑战,首先是学生学业知识的压力,学生的学科知识完完全全要在学校里完成。其次是农村孩子的管理,特别是放学后的管理。很多农村的孩子都是老人在管,留守的孩子、单亲的孩子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比较多。家长很多时候迫于生活的压力,把更多时间投入在工作中,所以我们的老师既要负担起孩子的学业,同时对孩子们放学后的管理也是花了很大精力的。
记者:有没有共同点?
朱德康:我觉得有两样东西,无论是城里还是农村的孩子都是值得去做的。第一个是阅读。我在城区的学校也在推广学生阅读,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来跨越时空,扩大认知范围。阅读是帮助孩子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最好的方式。
我觉得农村孩子更应该去阅读。去年,我来了之后,就把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延长了,班里的图书角也建起来了,和婺城区图书馆也开展了合作,定期更换图书,让孩子们能够养成阅读习惯。
第二个是运动。在我的印象中,农村的孩子应该是晚饭后就满大街跑的,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及学业压力,农村孩子的运动反倒没城区孩子多了,应该鼓励孩子们养成运动的习惯。我觉得学校要让孩子们享受一个完整的教育,包括语数英科这四门学科,也包括在小学校园里踢过足球、打过篮球、爱上过乒乓球等。所以,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校的足球场也有了,篮球场也更新了,各种活动也开展起来了。
一个完整的教育还应该包括什么?比如说,我们学校有个铜管艺术团,当孩子吹起萨克斯、单簧管、双簧管时,我觉得这就是真正的艺术教育。我认为农村孩子更应该有这样完整的教育,这是我们作为农村学校、农村校长应该去努力做的事情。
记者:在劳动教育上,农村孩子应该会比城里孩子更有优势吧。比如农作物他们会认识很多,我看到校园里有一块专门的菜园,你让他们种菜,这个教育意义大吗?
朱德康:其实,现在农村的孩子对农作物也是不了解的。对劳动教育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认识、种植一些农作物,劳动教育真正的核心是让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在劳动的过程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我觉得真正的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养成一个“勤”的习惯,勤学习、勤劳动。勤劳动里面又可以包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勤打扫、勤整理、勤尽孝、勤助人,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美德。
记者:就是把“勤”的内涵进行迁移,你在劳动中的勤,也能够转移到学习上、生活上,这是劳动教育真正帮助孩子成长的意义所在。
我们知道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是真实存在的。在缩短教育差距方面,区级层面、教育部门的层面或者说学校自身,有没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举措?
朱德康:一个优质均衡的教育,首先是师资。这几年,从市区到琅琊小学的老师还是蛮多的。我就是从环城小学过来的,我们有从金师附小过来支教的老师,不少名师也充实到了我们琅琊小学的教师队伍中,包括今年的新教师招聘,就专门为琅琊小学招聘了一位英语专业的老师。我们有专业的音乐教师、美术教师、科学教师、陶艺教师、铜管教师等,在专业教师的配备上跟城区没有多少差别。所以,不管是政府还是教育部门,对乡镇学校师资保障这一块还是很重视的,投入很多的,这几年成效也越来越明显。
另外,在乡镇学校老师的关注度上,这几年也更加重视了。比如一些教学业务比赛等,很多时候也会专门向农村的教师开放。职称评定方面,农村的老师是比城区老师有优势的。这些都是政府从师资、硬件以及相关的政策方面对农村学校的支持。
记者:你刚才讲对农村老师各方面的政策支持是很大的,这些是否是他们愿意到农村学校的主要原因?
朱德康: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促使他们愿意安安稳稳、扎扎实实待在农村。一是他可能就是这一带的人,他愿意留在这里。另外就是有情怀,一种教育的情怀,一种奉献的情怀,这样的情怀支撑他们在这里付出。所以,我们学校才会有刚才我讲的一个个老师的故事。
记者:我记得去年有非洲的相关人士到我们学校来参观交流。我们学校是否和省外甚至国外的高校、组织有一些合作的项目?
朱德康:浙江师范大学有非洲研究院,非洲那边来参观中小学的时候,提出想到农村的学校看看,因为他们觉得我们城区的学校跟他们的差距太大,没有可学性。但他们来了这里后发现也有不小差距,但他们还是愿意来,因为能够找到一些他们国家城市的影子。
他们来这里之后,我们的孩子们、乡亲们、老师们都很热情。所以,我们跟非洲好几个国家的学校都建立了一些友好的联谊,不定期有非洲朋友,特别是非洲教育界的朋友过来考察学习。
记者:他们最满意我们的是什么?
朱德康:最满意的首先是我们一个乡镇学校就有这么多的学校特色,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其次是不管硬件还是软件,我们都能够做到如此充实,他们也觉得是挺了不起的。
记者:在文化这块有没有什么交流,比如非遗?
朱德康:你看这个太阳神就是他们送给我的。太阳神是他们国家最崇高的象征。我们也让他们体验了空竹技艺、婺州窑制作等,还把他们制作的婺州窑寄给他们。
记者:我知道朱校长是一位诗人,也一直在致力于诗歌教学,通过诗歌教学可以激发孩子们对语文、对母语的喜爱,也能将很多美的东西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不知道我理解是否正确?
朱德康:我觉得诗歌教育的本质不是说让孩子们都成为诗人,而是让孩子们在诗歌里汲取一种向上、向暖、向美的力量,让这样的力量成为孩子们精神成长的钙剂。童诗首先是暖的。一首好的儿童诗可以传递一种温暖的情感,这种情感可能包括了亲情、友情、师生情,而这样的情感正是当下孩子所缺失的。
第二个我觉得童诗是新的。一首伟大的儿童诗肯定是有一个伟大的创意在里面。很多时候孩子们读诗写诗,其实就是在不断完成他那个伟大的创意。孩子们养成创新思维,对学习、生活、工作中都会有很大帮助。同时,我觉得童诗是美的。有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心灵,这些在孩子的美育中帮助是很大的。
最后我觉得童诗是静的。安安静静读完这首诗后,我们的心灵会静下来,之后就能生出很多智慧,能做很多的事情。所以说我带着孩子们读诗也好,写诗也好,是对孩子全方面的培养,让孩子成为一个暖的、新的、美的、静的孩子。
记者:前几天你朋友圈发的一篇学生描写你的作文,说你是百科全书。他们的问题你都能回答吗?
朱德康:我都会回答他们。这里就涉及我们老师的教学机制了。有些时候,我们不一定给他一些正确、明确的回答。他的问题如果我答不上来,我就会让学生们自己讨论一下,或者带着他们上网查询,现场就能够拿出手机帮他们解决。我觉得首先要让孩子们喜欢老师,让他们觉得好像这个老师什么都会,什么都懂,什么都能,这是孩子喜欢你的第一步。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