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葳蕤,长袖盈风。秋收的夜晚,伴随着笙乐齐鸣、急竹繁丝之音,在婺城区沙畈乡黄家田村新搭好的三尺红台之上,轻移莲步的小旦、踏四方步的武生陆续在悠扬的唱腔和村民们的掌声中款款出场,或拈花作揖,或撩拨长须,又有唱念做打精彩非凡,赢得了满堂彩。
这是银坑木偶戏剧团带来的婺剧剧目,而台上表演者非人,而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木偶。眼前,在剧团相关负责人赖秀青的牵引下,它们时而潇洒灵动、威仪非凡,时而玲珑可爱、婉媚绝伦。你方唱罢我登场,手指翻动之间,好似被注入了生命,顶、拉、提、勾、夹、挑、转……一招一式都为这一方舞台注入了无限生机。
木偶戏历史悠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枝独秀。其中,木偶造型对于演出效果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绕过戏台背后,所见是一个个提线木偶整齐地悬挂着,生旦净末丑,皆是千姿百态,细腻逼真,披以文绣,宛若生人。而制作木偶的不是别人,而是赖秀青的父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传承人赖根全。
“‘木偶戏’也叫‘菩萨戏’‘傀儡戏’,以前农村做戏都是在秋收之后,有着祈福的寓意。”赖根全今年已有八旬,回忆着自己与木偶戏的缘分,他伸手在腰上比划了一下,“这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看着村里老艺人演绎,我觉得很有趣,就也效仿着学做木偶。”
赖根全说着,取出一段木头现场演示了一番。只见他一双满是老茧的手上,一把刻刀一点一点地锉着,渐渐刻出了形貌,再细细打磨刷漆。最后便是描眉添脂点绛唇,配之以云鬓珠花,再取笔墨点睛,顾盼之间,闪动的眼珠竟带着几分东方诡秘之美。
一刀复一刀,半个多世纪,赖根全将技艺刻在了光阴里,像这样的木偶他共刻有150多个。但对他而言,木偶做得再好,若不能活跃于戏台之上也是少了灵魂。1991年,赖根全寻来了几名提唱,成立了“银坑木偶班”,并带着团队出入丽水、金华及衢州三市边界山区,一场场精妙绝伦的婺城南山木偶戏就此唱响,在演绎着人间悲欢百态的同时,也为山乡村民们平淡乏味的生活增添一抹明媚的色彩,将这一传统非遗技艺进一步推广流传。
刻木为偶,相伴一生。值得一提的是,做了一辈子木偶的赖根全,前些年由于中风便鲜少再拿起刻刀了,但这些年来戏班的演出仍然活跃在各个村落,因为传承的“衣钵”早已在女儿赖秀青手中接过。
在黄家田村演出当日,赖根全早早地来到现场,成为了女儿的第一位观众。开场前,赖秀青与剧团的师傅们默契地彩排了一遍,悠扬戏韵引得不少村民循声而至。
“唱腔和指尖功夫一样重要,我们的戏种还是以婺剧为主,经常演出的节目有《文武八仙》《白马报》《财宝记》等。”赖秀青告诉记者,雅俗共赏的木偶戏也是自己的童年,承载着许多温暖的过往回忆。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她也自主学习相关技艺,苦练基本功,用悠扬戏韵传唱着婺州文脉的千年风流,亦将每一个动人的戏本故事娓娓道来。
“一场好的表演就像是艺人将自己的灵魂过渡到木偶身上一样,是情感的传递,使木偶成为活的舞者。”赖秀青说,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非遗文化愈加重视,他们也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在弘扬传承木偶戏上下功夫。
“接下来,我们的剧团不仅限于乡村表演,也将多多走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推进非遗文化步入更广阔的舞台。以此为桥梁,我们也计划着将木偶进行产品化生产,在让婺城南山木偶走入家家户户的同时,切实融入现代生活,让其真正地可感、可及、可沉浸,不断绽放新时代光彩。”赖秀青说。
(记者 曹静怡 周金权)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