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天朗气清。此时正值秋收冬藏之际,大地休眠、万物沉睡,竹林地下却暗藏着极强的生命力。11月29日一大早,记者跟着沙畈乡青草村的村民张正权,扛着锄头、带上蛇皮袋,来到村庄后的一大片竹林里。
沙畈乡地处婺城区南部山区,拥有山林面积28万亩,其中,竹林面积就有2000余公顷。靠山吃山,而对于长在竹林山脚下的沙畈村民们来说,冬日里必不可少一道来自竹林厚土下的美味——冬笋。
山里人个个都是挖笋高手,不但熟悉地形,也了解冬笋的生长环境,知道哪里能找到最好、最嫩、最甜的冬笋。张正权就是个中好手。
张师傅今年56岁,按他的话说“我从会走路起就在山里跑了”。漫山遍野的竹林里,他的目光扫过一块微微凸起、有裂缝的地方,一锄头下去,泥土松软,再往下刨开泥土,裹着黄色笋壳的冬笋就露了出来。“今年是冬笋大年,产量比往年明显高出很多。”掂量着刚出土的冬笋,张师傅乐呵呵地说道。
不同于春笋会破土而出露出尖头,冬笋都生长在地下几厘米,最深的甚至达到30厘米,位置难以寻找,找冬笋成为一般人难以掌握的技术活。张师傅向记者分享自己多年的挖笋经验。“你就看着地上,泥土像圆馒头状隆起、上边有不规则裂缝,用脚踢两下,泥土是松软的,这块土下大概率就有笋子。”除了低头看泥土,还要抬头看竹叶,“竹叶越翠绿、越茂密的竹子边上,出笋的概率更高。”挖冬笋也需要技巧,寻到冬笋后,要掌握好下锄头的力度和角度,一锄头下去,一整根冬笋便破土而出。张师傅说:“没经验的新手掌握不好,容易锄破冬笋,不完整的冬笋就卖不出好价钱。”
通常来说,冬笋生长速度比春笋慢,个头小,相比较而言口感更脆嫩鲜甜,因此冬笋的价格也较春笋高。“寒露到立冬这段时间的冬笋能卖到20多块钱一斤,这几天就算冬笋多了但也能卖到10多块钱一斤。”张师傅算了一笔账:“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挖100多斤,如果全部拿到市场上卖,一个月能挣个小1万是有的。”
冬笋的采摘季有4个月左右,一个个新鲜白嫩的冬笋,不仅是人们餐桌上应时应景的美味,还成为沙畈乡村民稳定增收的“好帮手”。沙畈乡工作人员潘跃告诉记者:“冬笋根本不愁卖,很多人会提前和农户预定,遇上有团队来乡里团建、研学时,村里也会帮村民们销售。”
挖冬笋、晒笋干、砍竹子、摘箬叶……近年来,沙畈乡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禀赋,做深做透林下“一片叶子”产业,探索山区优势土产共富路,大力推广“笋竹两用”模式,进一步打响沙畈竹笋产业品牌,将漫山遍野的竹林变成充实老百姓口袋的“致富林”,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等到了来年开春,就可以挖春笋、晒笋干了,又是一笔收入。”张师傅憧憬着。“小竹笋”撬动乡村共富“大梦想”。如今的沙畈乡,满眼翠竹成了百姓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一个个普通农户的幸福和希望,都隐藏在连绵的竹林深处……(记者 陈晓倩)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