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董裕成号糕点坊分店在金华古子城开张。楼下展销金华传统糕点,楼上则是制作体验区,总面积约170多平方米。2000年,店主吴进与妻子便投身金华传统糕点的制作与销售,这家店的开业,是金华传统糕点从地方小吃向旅游伴手礼转变的一次尝试。
金华糕点成文化代言
在这家小店,有金华传统糕点四斤头、大仙饼、火腿酥、佛手饼,还有诸如酥饼、冻米糖、油金枣等金华传统吃食。“以前,我们的客源以本地人为主,现在已经扩展到外来游客。他们对于金华文化很好奇,对旅游特色产品的采购需求也非常明确。”吴进说。
在这里,吴进将金华糕点的故事与游客们娓娓道来,比如“四斤头”,是一斤“连环糕”暗喻男女双方喜结连理,一斤“红回回”寄寓女方回门“离家情意连”,一斤“松子糕”则寄托了“早生贵子”的祝愿,一斤“擦酥”暗含了夫妻俩难免摩擦,但是吃了擦酥便要心里舒坦,家和万事兴。金华糕点里承载的故事让游客们了解不一样的金华民俗,感受不一样的金华文化,也让“董裕成号”的糕点持续热销。此外,黑白八卦的大仙饼、形似火腿的火腿饼、洋溢佛手香的佛手饼……这些金华糕点经过技艺恢复和形式创新,形成了从外形到食材的脱胎换骨,构成了鲜明的“金华印记”,在游客中备受追捧。
“我们恢复金华糕点,恢复的不只是糕点本身,更是金华吃糕喝茶的生活文化,这样的生活文化需要一个平台去孵化、去影响。”吴进在新店的一楼展销区,布置了茶座,推广他记忆中的金华茶席。
金华糕点寄托家的味道
二十多年前,吴进对金华茶席文化并不熟悉。“小时候,我们家里没有零食,家里人渴了就喝凉水,从来没有坐下来好好喝茶、吃糕点。”吴进说,改变来自于妻子董锡媛。“我老丈人家吃完饭,家里总会有一个茶席,上面摆着各色坚果和糕点,一人一杯茶,坐着吃吃糕、喝喝茶,就觉得日子很惬意。他们家祖上是做糕点的,留下很多糕点模具,成了妻子小时候的玩具。”这份美好的体验一直刻在吴进心里。
2000年,吴进和妻子董锡媛开始做糕点生意,在老家附近江东横店开了一家小铺。妻子一开始学的是西点,在老丈人的建议下,又转而学了中点。小铺子中西合璧,倒是红红火火开起来。儿子到了上初中的年纪,他们举家搬到市区生活,在兰溪街开了新的糕点坊。
“家里的一方茶席,就像是你出去看过了很多喧嚣,但是在心里,一定有一个地方留给这一方茶席。”吴进说。
非遗传承承载情怀
慢慢地,吴进在金华市区有了新的朋友圈,嗅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正是在这一年,老丈人将一块刻有“董裕成号”的古木招牌交给了妻子董锡媛。夫妻俩肩负家族重担,开始有了复兴董裕成号的念想。
夫妻俩的小店慢慢积累了客源,有不少老主顾常常来买糕点,吴进也将目光放到了古子城。今年上半年,吴进看到古子城有了闲置的铺面,就赶在“五一”长假在四间铺面拉开了场面,卖起了糕点,一个长假的旺销让夫妻俩信心倍增,也让古子城招商部门看到了金华传统糕点的市场潜力。七月签订合同,入场装修,九月正式开张,“董裕成号”一楼展销,二楼体验,开始了崭新的征程。
在金华糕点制作技艺之外,吴进用心钻研营销策略,时常外出了解各地知名糕点坊的营销案例,慢慢掌握了糕点作为旅游伴手礼的关键。“作为旅游纪念品,首先必须有好的颜值,年轻人看了就喜欢,这是留住顾客的第一步。然后,顾客进了店铺,你最好能让顾客坐下来,那么场景的布置就很重要。”吴进说。
除却茶席布置,吴进鼓励员工与顾客多交流,分享金华糕点的故事,也倾听游客们从五湖四海带来的乡味,互相交谈,彼此切磋。多样化的文化碰撞也给了这个糕点铺子不一样的活力和生气,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来往客流之中,也有不少文化名流,他们常常为之点赞,甚至小作点评。吴进便将之录制下来,做成小视频,在店铺内滚动播放,进一步丰富场景的文化氛围,也为金华糕点加入了一道“风味”。
如今,媒介传播格局的改变颠覆了人们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吴进不再如从前一般热衷于东奔西走参加各色培训班,转而在一方手机屏幕上刷小视频,从中获得灵感,逐步改造店铺糕点的制作细节,丰富糕点的产品线。有趣的是,时常会有顾客找到吴进,让吴进跟着小视频里的介绍,做出系列定制节礼。这也给吴进打开了一个高定市场,看见了一个可能的蓝海。
眼下,除却忙活店里时近年关的生意,吴进也将自家糕点坊的礼盒设计提上了日程,为即将到来的春节经济做着准备。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