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一座桥的羁绊
如果不专门去查,我甚至不知道它的本名如此好听——城南桥。
正如那本《城南旧事》的名字一样,城南桥上发生的故事也可称作“旧事”。印象中,我从杭州回金华上小学时,城南桥就已经在龙渎河上迎来送往了。小学时常去杭州过年,过完年父亲从杭州开车带着我和爷爷奶奶回家,我和奶奶在后座晕车晕得七荤八素,为了让我们有个可以指望的目标而不至于吐在车里,父亲就变成了“复读机”,来来回回只重复一句话:“前面就上桥了,上桥就到家了。”我家离桥很近,从地图上看,桥和家总是在一起的,上桥了也就等于回家了。
很多人不知道城南桥的名字,有个很大的原因是它和通济桥彼此相连,通济桥名声大,便成了民间对两座桥的统称。大人们帮忙指路时只要说从通济桥走,来人也就明白。我们口中的“桥”有时也是二者兼有,只是更多时候是指城南桥。初中高中时,周末出门就是我和爷爷之间的拉锯战,每每接到催促回家的电话,都会以“已经在桥上了,只是散步走不快”为理由拖延。桥中间以前是没有公交站的,人一从通济桥上来,就像进入了电脑系统更新的界面,除了等待漆黑屏幕上那根缓缓爬行的进度条,让人别无他法,很适合当一个一时不愿回家的小孩的借口。
有一个词叫“敝帚自珍”,于我而言,城南桥大约就是这样。在外乡人看来,这桥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桥,但要我说起家乡,就一定会先想起这里。小学时,老师带我们去桥头祭奠从这里纵身一跃跳江救人的烈士孟祥斌;初中时,和同学相伴从桥上步行回家;高中时,在桥上的公交车站收到平生的第一束鲜花;大学时,从外地匆匆返归的回家路……我在家乡所经历的许多事都与城南桥有关,哪怕它看起来普通得像一张褶皱的白纸,像一轮老旧的月亮,也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宝物。
家乡是一座山的回望
在记忆的长河里,有那么一座山,它并不高耸入云,也不险峻难攀,却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与留恋,那就是——尖峰山。这座婺城人都不陌生的山峰,因其独特的山形得名,又因形态似含苞的荷花,被赋予了“芙蓉峰”的雅称。
小时候,母亲常常带着我去爬尖峰山。“我们来比赛吧,看看谁最先到达山顶。”印象中,母亲的话还依稀在我耳边。那时候的我人小志气高,总是不愿落于人后,“我一定比你快!”话语间,小脚丫已迫不及待地踏上了石阶,一阶一阶,每一步都充满了童年的活力。那时,尖峰山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冒险乐园。我会好奇地观察沿途的一片叶子、一朵花、一块石头,想象着它们背后的故事。当我站在山顶,看着山脚下的金华城,仿佛与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情感连接。
时光荏苒,我逐渐长大,离家也越来越远,尖峰山的身影在忙碌与奔波中渐渐模糊。每当母亲提及一起去爬尖峰山,我总是以种种理由推托。直到有一天,我猛然发现自己已许久未曾去爬过尖峰山了。尽管我也爬过许多的山,领略过不同的风光与美景,然而,无论这些山如何引人入胜,它们都无法替代尖峰山在我心中的位置。
我再次踏上那条熟悉的山路。石阶步道依旧蜿蜒曲折,但经过岁月的洗礼,它变得更加平整与厚重。我一步步向山顶攀登,沿途风景依旧,却又似乎多了几分岁月的沉淀与韵味。当我站在山顶,又一次地俯瞰脚下金华城的繁华与宁静交织的画卷,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这座山,不仅见证了我的成长,更承载了我对家乡无尽的眷恋。
无论世间如何变化,尖峰山始终不言不语,以它那沉稳的姿态,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它是我心中永远的乡愁记忆和精神寄托。无论我走到哪里,那座山、那片土地、那里的人们,永远是我的根与魂。
家乡的老砂锅店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有这样一家小店,它静静地坐落于兰溪门菜场一隅,店名虽为“圆圆饺子店”,但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它家的砂锅。这家小店,承载了我童年至今的无数温馨回忆。
砂锅的制作过程简单而又充满仪式感。店主站在店门口的小灶旁,先舀上一勺自家熬制的浓汤——那是制作砂锅的灵魂所在,香气扑鼻,令人垂涎。随后,他熟练地加入油泡、豆芽、鲜笋等食材,每一样都精挑细选,保证了砂锅的口感。待汤水翻滚,再轻轻撒入一把黑粉丝。最后,在生菜上淋上一勺特制的肉酱,一碗热气腾腾的黑粉丝砂锅便大功告成了。
这家小店,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复杂的菜单,却凭借着一份份用心制作的砂锅,赢得了周围居民的喜爱。记得小时候,每到周五放学,我便迫不及待地拉着家人的手,直奔这家小店。冬日的寒风中,一碗砂锅下肚,整个人都被温暖包围,所有的疲惫和寒冷都烟消云散。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离家求学,去到了更远的地方,光顾这家小店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一次放假回家,我发现小店已经关门歇业,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失落感。那些曾经熟悉的味道和场景,仿佛一夜之间成了遥远的回忆。
离家越来越远,那份对家乡砂锅的思念却愈发强烈。夜深人静时,我总会想起那家小店,想起那碗热气腾腾的砂锅,那些与家人共度的温馨时光。
大学毕业后的某天,当我再次路过那个熟悉的地方时,惊喜地发现店竟然回来了!店主在菜场附近重新开了一家小店,虽然规模不如从前,但那份味道一点也没有变,是熟悉的家乡的味道。我再次走进店里,说:“老板,来一份黑粉丝砂锅。”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充满温暖和快乐的童年时光。
带“尾巴”的咸口汤团
我的家乡金华有着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其中,最令我魂牵梦萦的,莫过于那一碗热气腾腾、软糯可口的金华汤溪汤团。那些带着独特“小尾巴”的汤团形态别致,让人一眼难忘。
汤溪汤团象征着团团圆圆、年年有余。每当春节或是喜庆节日,家家户户的灶台上总少不了这一碗美食。一只白瓷碗里,深色酱油汤汁中漂浮着三五个圆白带尖头的团子,光闻一闻就让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
汤溪汤团的制作,融合了传统手艺与地道风味,其步骤虽繁复却充满乐趣。首先,需要精心准备馅料,将五花肉、萝卜、豆腐干等食材切丁,爆炒调味,再加入葱花提香,馅料便香气四溢。接着,选用优质糯米粉,温水调和揉成光滑面团,制作成汤团皮。随后,将面团分块,并捏成碗状,填入满满的馅料,再灵巧地封口,形成独特的带尖小尾巴形状。最后,煮汤团时,需耐心等待水开,然后轻轻放入汤团,待其浮起并熟透,确保软糯可口。煮好后,根据个人口味,在碗中加入酱油、味精和猪油增添风味,再将汤团盛入,撒上葱花点缀,一碗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的汤溪汤团便完成了。
如今,汤溪汤团,不单是一种食物,更是家乡味道的传承,是团圆与幸福的象征。每年除夕夜看央视春晚的时候,妈妈总会端来一大碗汤溪汤团,大家一边吃,一边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那一刻,所有的疲惫与烦恼都随着汤团的香气飘散而去,留下的只有家人间的温馨与幸福。
汤溪汤团,就这样静静地诉说着关于家、关于爱、关于传承的故事,让每一个品尝过它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与感动。
烧饼油条的温情记忆
我的家乡在金华市金东区仙桥镇,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拂过仙桥老街的石板路,便唤醒了这座沉睡的小镇。这时,最诱人的,莫过于来自老街深处一家老字号的烧饼油条早餐店的香气。店主是一位慈祥的老伯,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却丝毫没有减弱他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与坚持。
烧饼油条,是烧饼夹着油条。烧饼的饼皮极薄,烤制时不用油,只把白面胚子直接贴在炉壁烤熟,烤到微微带点儿焦黄,外皮酥脆,内里松软,与之搭配的油条都是现炸的,金黄酥脆,轻轻一咬,油香四溢。将烧饼撕开口子,把酥脆的油条折叠夹在烧饼里,塞得鼓鼓囊囊,喷香诱人。再配上一碗豆浆喝,便是许多金华人早餐的首选。
买烧饼油条的时候,单位是“副”。我们总是说,烧饼油条一副或者两副。一般是一个烧饼夹一根油条,但也可以要求夹两根油条,这就是烧饼油条的顶级配置了。上学时,每个周末的清晨,父亲总会骑摩托车带着我穿过熙熙攘攘的老街,来到这家摊位,买上一副香喷喷的烧饼油条。我们坐在喧闹的店门口,边吃边聊,享受着简单却温馨的时光。
长大后在外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或是偶尔品尝到类似的食物时,那份对仙桥烧饼油条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涌来,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对家乡、对亲人、对无忧无虑时光的深深怀念。
我的家乡,金华仙桥,那里有我成长的足迹,有我童年的欢笑,有难以割舍的烧饼油条情结。无论我走到哪里,那份味道、那份情感,都将永远镌刻在心中,成为我生命中的珍藏。
家乡的斗牛文化
周末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带着年幼的妹妹到金华市区婺州公园散步。妹妹活泼可爱,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她突然眼前一亮,兴奋地跑向公园里的斗牛雕塑,一边跑一边喊:“姐姐,我想和大牛牛合照。”
那是一座栩栩如生的雕塑,两头金黄色的牛正四角相抵,它们的背高高耸起,尾巴紧夹于两股之间,每一块肌肉都蕴含着蓄势待发的力量,仿佛下一秒就要展开一场激烈的角逐。
相信不少在金华市区长大的孩子对婺州公园里的斗牛雕像并不陌生,小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有一张与雕像合影的“游客照”。这尊雕像不仅是公园的一处风景,也象征着金华的斗牛文化。
金华的斗牛文化,是一幅独特的文化画卷。不同于西班牙的斗牛,它是一种牛与牛之间的较量,也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
2024年中秋节期间,我们一家人去婺城区雅畈镇看了一场斗牛表演。在锣鼓声中,牛倌带着他们的斗牛,踏着鼓点,缓缓步入斗牛场。这些牛儿,平日里在田间地头劳作,此刻披上盛装、头戴彩旗,化身为赛场上的勇士。
主持人的声音在斗牛场中回荡,介绍着每头牛的来历和战绩。随着一声令下,两头牛开始了它们的较量。它们角斗时,脚下的泥水随着动作飞溅,场面异常激烈。在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两牛决出胜负。
记得第一次看斗牛比赛时,父亲把我高高举起,放在他的肩膀上,视野顿时开阔了不少。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斗牛场,那些披着盛装的牛,眼神坚定,步伐稳健;可以看到牛倌们脸上的骄傲和期待,以及对自家斗牛的信心;也可以看到观众脸上的兴奋和紧张,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斗牛充满了期待。
父亲告诉我,斗牛不仅是一场力量的较量,也是一种智慧的较量。斗牛需要在激烈的角斗中保持冷静,需要在对抗中找到对手的弱点。这就像是生活中的挑战,我们需要有力量去应对,但更需要有智慧去解决问题。
如今,带着妹妹再次来到这座雕塑前,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也看到了金华斗牛文化在新一代中的延续。妹妹的笑脸,雕塑的壮观,还有那些温馨的家庭合影,都是金华斗牛文化的一部分。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